当前位置:
【津云调查】历经沧桑 蓟州这座古刹何以矗立千年……
来源:蓟州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2-08 09:26

      蓟州作为天津的北大门,背靠燕山山脉,风景俊秀,自古以来就是“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 ”之称。这里距离北京90公里,是自古以来拱卫北京的军事重镇。蓟州历史悠久、遗址众多,千百年来,人们世居于此,乐享安康。而在蓟州,独乐寺一直是百姓心中的一方净土,更是吸引着中外诸多学者。

  壁画平添古寺神秘色彩

  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作为历史学者,探寻历史、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的事业。眼下,陈老师受蓟州文旅局的委托,正在撰写一本关于独乐寺壁画的书籍。

  壁画中十六罗汉像,人物刻画准确生动,流畅明快,朴素庄重,形神兼备,个性鲜明。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独乐寺壁画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记载,始于元代,那么,绘画者为何没有绘制当时流行的十八罗汉,而选择绘制唐代流行的十六罗汉?陈晨介绍说:“玄奘翻译了一本印度的佛法书籍,他把16罗汉是哪些都写出来了。到了宋代之后,苏东坡加了两位,就变成18罗汉了。”

  独乐寺——这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它的壁画、它的建筑、它的历史,它留下的传说,都在吸引着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

  独乐寺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宝中的精品。它是一组辽代建筑,由观音阁和山门组成。在我国辽代的木构建筑,现在仅存8座,独乐寺是两座辽代的木结构建筑,而且是一组,这不仅少见,而且非常珍贵。

  为了深入了解独乐寺的历史,记者找到了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蔡习军。蔡习军在文物保护岗位上干了近40年了,说起独乐寺,如数家珍,他说:“独乐寺的建筑、塑像和壁画是三绝。”进入观音阁,内墙上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色彩鲜艳。蔡习军介绍说:“这组壁画是元代的,明代又重描过,乾隆十八年之前还有,乾隆的诗里边还提到‘樊宇久凋零,落色源流画’,但是乾隆十八年以后,据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韩嘉谷先生考证,乾隆十八年之后这里修缮一新,壁画被草泥灰给盖上了,但是对壁画没有破坏,一直到1972年,我们这安装消防器材的时候,部分墙皮脱落,才发现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宝贝。”

  当如此精美的壁画呈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之感油然而生!根据专家的计算,壁画高约3.15米、长45米,总体面积为142.85平方米。壁画主要描绘十六罗汉佛像等佛教人物,还有世俗人物和神话人物以及丰富的时代背景。而这些林林总总都让独乐寺更具神秘色彩。

  长期研究独乐寺壁画的陈晨指着一幅壁画介绍说:“肌肉线条的张力,衣纹线条的流畅,都是不一样的,尺度把握都非常适度。它的线条、造型和故事情节,都很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所以说我为独乐寺壁画写一本书,就是想让大家觉得独乐寺壁画离我们很近,古代离我们也很近,历史就是我们可以碰触的那个地方。每一个人只要来到独乐寺,就能跟元代的壁画对话,这就是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一种目的。”

  它有怎样的身世背景?

  独乐寺壁画,绘于观音阁内墙上,环绕着巨大的观音塑像,与周边柱梁和整体建筑相得益彰,为整个观音阁赋予了更为浓厚的佛教色彩,置身其中,犹如走近一座建筑、塑像和壁画的博物馆,彰显出古人的建筑审美。那么独乐寺究竟建成于何时?它有怎样的身世背景?又吸引了哪些学者聚焦于此?他们为这座千年古刹留下了哪些印记?

  1931年日本建筑学者关野贞,从当时的北平出发想去东陵考察,路上偶然发现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的建筑风格,一下子吸引了这位研究古建筑的专家。

  在上个世纪初,当时的日本建筑学者断言:中国建筑界存在两个“没有”:其一,没有了唐代的木构建筑,其二,没有了一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可关野贞发现了极其古老的独乐寺之后,这里的建筑特点和可能的建造年代,让关野贞大为震动。回到北平,关野贞拜访了营造学社。他提议,中日双方共同研究独乐寺,但被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婉拒了。随后,关野贞前往山西大同考察,朱启钤则邀请梁思成加盟中国营造学社。没想到就在此时,从大同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梁下,关野贞发现了用墨书写的题记,证明了这座大殿建于1038年,是当时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这个发现深深地刺激了梁思成,他决定马上行动起来!争取赶在关野贞之前考察蓟州独乐寺,把阐释中国古建的话语权,夺回到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1932年4月,梁思成和他的弟弟梁思达一行,来到了这座古寺考察。他们用从清华大学借到的有限的设备测量、速写、摄影,记录着古寺的建筑之美。蔡习军说:“梁先生开始在北京,他大部分看的都是明清建筑,到这一看是辽代的建筑,惊呆了,对独乐寺他给下的评价就是,上接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宋代有一本书叫《营造法式》,实际上梁先生有好多地方,就是通过对独乐寺的研究,才把这本书读懂的。”

  1932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出版了“独乐寺专号”。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运用西方“田野调查”的科学方法,将中国古老的文物建筑,进行了学术和理论的梳理,这篇论文论述了独乐寺重修于辽代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成为当时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木构建筑。而梁思成先生在论文中,关于独乐寺创始建寺的年代,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独乐寺虽为蓟县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与蓟人谈,咸以寺之古远相告。 在梁先生的文章中,虽然根据史料查证了独乐寺的重建时代,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建寺,依旧没有确切结论。

  探寻独乐寺历史,记者又找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他说:“目前针对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的建造年代,我们唯一的有文字依据的就是刘成碑,在一本古籍《日下旧闻》里边记载,碑是辽代统和4年立,碑文上写独乐寺辽代统和2年重建,那么既然是重建,这之前观音阁山门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再早什么时候始建的,碑文里没有记载。”

  《日下旧闻》,是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所著。文中记载:“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千年的历史,铭刻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独乐寺的向往与探索。它静静矗立,也等待我们继续深入其中。

  站在观音阁三层向南看去,正前方有一座白塔,当地有人称它为独乐寺塔,也有人称它为观音寺塔,史料记载:隋朝推动州郡修建佛寺,仁寿四年 ( 6 0 4年)诏: “其间诸州犹其未遍, 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 依前造塔。”当时的蓟州叫无终,是渔阳郡的郡治所在,那这座白塔,到底和独乐寺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它能成为解开独乐寺始建年代之谜的线索吗?

  蔡习军指着塔下的一座石碑说:“这是明代的一块碑,上面记着:蓟郡西南域有塔,屹然皛然。这块碑里记载的这塔就是特别的白。有人认为这塔就是独乐寺塔,还有一种说法叫观音寺塔、渔阳郡塔,说法比较多,都认为这塔跟独乐寺在一条轴线上,像韩嘉谷老师就说独乐寺跟塔就是一体的,前塔后寺,这也是唐代早期寺院的一种特点。但它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呢,现在还是不敢确定。”

  几日来,我们流连在这座千年古刹。关于十六罗汉壁画的疑问,或许是绘画者为了匹配独乐寺唐式建筑的风格而为之。除此之外,一个个千古存留的谜团,今人依旧在探究。关于独乐寺,关于这里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历经沧桑,穿越古今,我们探访的脚步还会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乘势而上,去感受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独特魅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