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实施以来,蓟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等重要论述精神,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的四个“善作善成”总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塑造教育现代化新动能新优势,以“教育之为”为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作出新贡献。
一、多举措并施,筑牢科学教育主阵地
坚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开展多样科普活动,确保科普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开齐开足科学课程,持续强化实验教学、科普活动兴趣小组和科技类竞赛活动组织开展。通过不断探索,蓟州区科学教育硕果累累,燕山中学师生先后发表科技类文章35篇,科技创新作品获国家级奖励85项,获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298项,获得中国专利620多项。在2023年全国科技类比赛中,多所学校荣获国家级奖项:山倾城小学荣获2023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国家级一等奖;上仓中学荣获第九届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来自翠屏湖中学、实验中学、杨家楼中学的8名选手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翠屏湖中学、别山镇科科中学和燕山中学3所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称号。
二、多资源融合,构筑科学教育新格局
坚定不移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统筹谋划,主动走出“舒适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用好资源配置“巧实力”,着力构建多资源融合的科学教育新样态,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与区科协密切联动、形成合力,利用科普日、科技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创作和科普讲座等各类科技活动,同时联合举办无人机大赛、3D打印等科技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精神、触摸科技之光、体悟创新之美,以求真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多家科普基地开展双向合作,打造“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助推科普资源进校园,联合科普基地、青少年宫引入优质科普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同时,多途径支持学生“走出去”,绘制“科普地图”、强化研学课程建设、创造性开展情境化教学,让学生融入科学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三、多主体协同,凝聚科学教育向心力
坚持多主体同向发力、汇聚合力,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着力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一方面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引入优质科学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科学制定《蓟州区关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遴选办法》,实行双遴选机制,严格审查机构资质、师资、培训项目,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学校可根据自身需求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双向选择,打造多主体协同共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截至目前共遴选出符合准入条件的科学类校外培训机构4家,蓟州区被市教委认定为“天津市科技类机构进校园试点区”。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人士支持。动员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和学生家长志愿服务力量,长期、深入、系统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不断丰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公乐小学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来校进行科普讲座,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极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蓟州区第一小学邀请家长志愿者入校开展《太空之旅》航天知识科普讲座,让科学更有趣、让学习更有效、让教育更有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