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西龙虎峪镇燕各庄村是有名的戏曲、杂技之乡,自30年代到70年代末由原始的民间艺人舞中幡、耍坛子、拜大年等街头卖艺求生之计,特别是遇到大旱时节,穷苦百姓为祈祷上天雨露大地,求得好收成,自发组成鼓乐队,凑足供香,敲锣打鼓,步行十几里路去龙前村老龙潭跪拜祈祷。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燕各庄村响应国家号召掀起建设社会主义大干快上的热潮。为鼓舞村民,激发干劲,村里相继成立了评剧团,京剧团,和舞龙灯、小车会、鼓乐队等民间组织。在当时那个还不富裕,文化生活还很匮乏,靠集体生产吃大锅饭的年代,过年看大戏是百姓唯一的文化生活享受。

60--70年代随着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河北唐山市30多名有志青年来到燕各庄,组建了青年创业队,开垦了荒山。栽种了果树,丰收时节,百姓们就会打大鼓唱大戏,欢庆胜利!当时的燕各庄知青点成为河北省模范试点。7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闫肃,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高玉倩、张君秋、浩亮、袁世海、刘长余、李维康等戏曲名家来此体验生活并给予燕各庄剧团和鼓乐队帮助指导,极大提高了剧团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和演员的艺术水平。

至此,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过大年唱大戏成为燕各庄传统风俗;热爱戏曲,空闲时,几位村民一起唱上几段成为良好的民风;一到重大节日,村里广场上,不分男女老幼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热闹祥和。
燕各庄鼓乐队就是传承了这一历史文化艺术,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村委会的支持下,购置了8面大鼓,聘请老艺人专业指导,经培训合格上岗演奏的8位鼓手和四位乐手,已独当一面。

西龙虎峪镇鲁家峪杏花节、镇民间艺术节、春节慰问等重大活动她们身着盛装,英姿飒爽,敲响威风大鼓,坚定有力的动作,铿锵雄浑的鼓声彰显了新时代农村新气象;奏响了今日农民生活的华彩乐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