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添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新活力,打造全域特色非遗品牌,蓟州区创新“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利用现代科技等手段,培育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新业态、新游法,在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吸引了更多文旅企业投资入驻。
一是深挖文化资源,夯实传承基础。重视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展非遗调查与调研活动。2024年有18项非遗入选了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出了第一批蓟州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体验基地9处,其中,上仓镇兴泰德烧锅白酒酿造工艺传承体验基地入选了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榜单,为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打造我区包容普惠场景提供了保障。
二是打造体验场景,丰富文旅体验。以传统独乐寺庙会为依托,在打造古城春节系列活动的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为重点,弘扬蓟州古城文化,宣传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成果。此外,部分非遗项目参与了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让游客面对面了解蓟州区“非遗”项目,让访客能够零距离领略“非遗”的魅力。春节期间,蓟县评剧和蓟州西路评剧两个“非遗”项目先后走进了黄崖关长城景区,真正让游客欣赏耳熟能详的戏曲艺术,与长城沉浸式文艺演出《大明边塞》相呼应。
三是发挥品牌效应,拓展传播渠道。打造“非遗点亮乡村”“非遗点亮景区”等品牌活动,策划举办了传承蓟州年味、非遗过大年、非遗闹新春、非遗耀景区等品牌活动,举办了九山顶自然风景区第二届非遗文化开山节庙会,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利用线上新媒体推出“非遗过大年 剪纸贺新春”等活动,在央视CCTV17频道《乡村大舞台》特别节目《幸福节节高》展示渔阳花鼓、杜吉素少林五虎棍等非遗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宣传推介蓟州和营造蓟州营商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扩大蓟州文化影响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