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040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10-16 12:39

对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

0040号建议的答复

刘智代表:

您在天津市第十六届人代会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更好的打造蓟州区农家院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对您所反映的问题,区各级领导和部门非常重视,认真查找和反思我区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院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把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风向标,并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加快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一、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城田相互辉映,组合性好、优化度高。20余个景区景点,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20万亩果园、8万亩设施农业、4万亩苗木花卉,适于发展林果游、农业游、花卉游等;上万年的人类活动史,留下了众多古村、名胜、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故事传说、民间技艺、时令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我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格局。2010年,我区被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中国美丽田园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8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市级旅游特色村(点)104个,农家院经营户2232户,床位61181张,餐位80147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0人,间接从业人员50000人,受益人口15万人。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22万人次,同比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4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区旅游收入的30.9%

1.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扎实推进。通过实施乡村旅游“123”行动计划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我区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由山区向库区、平原的扩面布局。旅游镇乡由201211个发展到15个,旅游特色村由80个发展到100个。桃花寺、程家庄、隆福寺等一些新的旅游特色村基础设施、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

2.休闲农业园区载体功能加强。首次开展了休闲农业园区调查工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下营镇众耕农庄、马伸桥镇蓝莓产业园、出头岭镇安坪桃花源、穿芳峪镇五彩金囤家庭农场、瑞年生态园等休闲农业园区接待功能日趋完善,成功举办了马伸桥蓝莓采摘节、大安坪桃花节、杨家峪踏青节,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区休闲农业园区达到22个,占地4万亩,投资6.5亿元,年接待游客83万人次,旅游收入1.64亿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540人。

3.农家院规范管理取得新成效。以贯彻落实《蓟州区农家院管理规定》为契机,旅游、发展与改革、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以及各旅游镇乡密切配合,通过完善星级评定标准、签订《农家院经营者食品安全承诺书》、发放《规范农家院行业价格行为提醒书》、安装住宿登记系统、卫生安全等管理制度上墙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开展了农家院环境整治活动。以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服务技能、旅游安全为重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每年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2000多人次,农家院接待环境和服务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4.政策机制创新驱动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协调、引导,用足用好政策,创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下营镇结合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对团山子旅游特色村进行村庄整体规划,并实施了环境提升工程。渔阳镇采取对外购买服务、对内骨干企业介入等方式,西井峪民俗旅游村、桃花寺景区化旅游村建设进展顺利。村镇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专门开发了“三户联保+百分评估”农家院贷款产品,程序简便,操作性强。太平洋保险天津分公司,开发了京津冀地区首个农家院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产品,深受欢迎,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蓟州电商基地搭建“乡村之家”平台,整合休闲农业园区、农产品、农家院等特色资源,创新“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手段,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称号。

二、我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当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一是从顶层设计看,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家旅游业做优做强、旅游全域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二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看,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区域特色发展前景良好,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了高水平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蓟州区旅游业要首先实现高水平发展、跨越式发展。良好得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也使我区乡村旅游从理念、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民宿发展方向得到普遍认同。通过组织学习考察、培训,特别是西井峪、众耕农庄等精品民宿品牌的创建,不仅使我区农家院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还激发了农家院经营者向精品化、品牌化发展的热情。一些新建农家院,如小穿芳峪村、铁岭子村,每户接待床位数降到10个以下,接待服务环境有了很大提升。

二是农家院市场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以星级农家院为例,全区星级农家院达到842户,产品结构已由过去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其中五星级占3%,四星级占17.1%,三星级占42%,二星级占30%,一星级占8%。今年新评定的166家院均在三星级以上,二星、一星级农家院逐步减少。从收入上看,五星级农家院每张床位年纯收入达33.5万元,四星级农家院每张床位年纯收入达1.5万元2万元,三星级农家院每张床位年纯收入在万元左右,低星级农家院每张床位年纯收入至多20003000元。中高端农家院市场需求强劲,低端农家院面临困境和危机,有的难以为继,多方寻租。我区农家院市场结构变化,基本与京津客源市场需求接轨,与消费水平同向。

三是公司化管理成为农民增收、集体增实力的重要途径。常州、郭家沟、毛家峪、小穿芳峪等村,通过公司化运营,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需求,集体收入和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如郭家沟村,通过公司化管理,统一运营,2016年,全村旅游收入30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旅游收入达到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万元。

四是全域发展将成为我区乡村旅游新的增长点。随着紫云水岸香草园、北方江南景区的开放,侯家营镇“十里菏海”、下窝头镇稻田蟹、杨津庄镇牡丹园、邦均镇乡野公园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在山区、库区、平原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我区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乡村旅游有良好的基础、政策、措施和前景,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实施乡村旅游“123”行动计划方面。存在着:一是进展不平衡。个别镇乡和一部分村因缺少政策支持,积极性不高,进度缓慢。二是重点不突出。缺乏整体策划规划,部分镇乡村偏重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但对公司性组织建设、运营管理、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等一些重点工作还没有摆上重要日程。三是工作创新不够。部分镇乡、村等靠思想严重,全部依赖政策、依赖政府,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招法少。

2.在农家院提升改造方面。存在着:一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任重道远。相当一部分农家院经者,甚至是管理层面追求规模、数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一些新的发展理念还有一个长时期认识过程。二是不注重内涵。一些农家院盲目追随城市化、宾馆化,乡土特色缺失。三是服务品质粗糙。农家院餐饮趋同于旅游快餐,接待上缺少真情,没有体现“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核心价值观。

3.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是产品单一、附加值低。还停留在吃、住、卡拉ok、玩麻将、采摘等低端产品,游客综合消费水平633/人(其中住宿人均消费135元,比去年增加1元;餐饮人均消费65元,比去年增加3元),虽然高于全国乡村旅游人均消费水平(318/人)315元,但低于全国旅游人均消费水平(976/人)343元。二是乡村生活营销不够。一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乡土风情、农事体验、亲子活动等一日、两日甚至三日游精品线路开发不够,游客在乡村滞留时间短,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市场吸引力呈降低趋势。三是组织化程度低。虽然有些旅游特色村也成立了公司,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经营经验,资源整合、开发不够,难以达到产品多元、农民增收、集体增实力等预期效果。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特别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四、下步工作重点和措施

1.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一是结合全区旅游体制改革,加快镇乡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明确编制和人员,调动基层积极性,稳定镇乡一级旅游管理队伍,尽快实现乡村旅游专抓专管。二是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公司化管理,确保农家院公司化管理全覆盖,在品牌创建、政策扶持等方面实行公司化优先或者一票否决。三是在市、区两级旅游专项资金安排上,对乡村旅游给予侧重,重点对镇村旅游规划、品牌创建与推广、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进行扶持。

2.继续强化规划设计先行。一是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以《蓟州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基本框架,指导镇乡科学编制镇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农家院提升改造。强化《天津市蓟县乡村建筑设计导则》的执行力,明确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三是在旅游特色村发展上,围绕景区化、精品化、标准化三个层次,合理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先导区、聚集发展区和高端体验区,形成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3.突出重点实现创新发展。一是寻求个性发展。在项目引进和开发上,要切实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个性魅力,注重产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打造,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二是营销乡村生活。把乡村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4G时代”,让小山水、小文化、小生产“串点成线”“点石成金”,着力打造乡村印象,留住乡愁。三是激发社会资本。以市民农庄建设为抓手,鼓励、引导民资、外资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同时,发挥好全市乡村旅游“试验田”作用,引领全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感谢您对蓟州区的关心和帮助,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2017年5月2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