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蓟州区立足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一直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旅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山水蓟州、京津花园”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区已开放景区景点23个,其中A级景区15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8个,培育市级示范村点120个,发展农家院2583户,精品民宿20户,乡村旅游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格局。此外,还建成旅游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以上5家;旅游纪念品加工厂24家;旅行社及门市部25家。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万人。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2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在2017年京津冀198个市区县旅游魅力指数评比中,蓟州区位列第三名。
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全域旅游发展确立为“十三五”蓟州区经济发展主线,并明确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总体目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机制补短板,强基础促升级,强整合提效益”,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制定科学规划,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多规合一,启动“1+4+3”规划体系建设,即编制1个蓟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4个标志性景区规划,3个区域(山区、库区、平原)旅游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一个标准顶层设计,描绘一张美好发展蓝图,将蓟州一草一木和“山水田园城”全部成为发展全域旅游资源。二是保护山水资源,夯实发展基础。先后关停300多家矿山污染企业,全面启动废弃矿区复绿,山区、平原、两环三沿增绿和于桥水库周边生态治理三大工程。营造山林11万多亩,改造畜禽养殖“生态床”38万平方米,种植金银花、蓝莓、设施蔬菜等高效农作物8万多亩。同时,实施见缝插绿工程,营造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旅游业态,深化产业融合。重点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在平原地区建成开放了紫云水岸香草园、北方江南、国色天香牡丹园;全面启动蓟州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和旅游干线购物市场建设;开展非遗进景区,建设乡村大舞台;打造多条徒步、骑行慢道,举办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世界翼装飞行、盘山国际越野挑战赛、梨木台全国山野运动大会等多项体育活动;创建兴泰德烧锅白酒等工业旅游示范点。四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按照“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公司运营”的模式,突出慢调田园生活,大力实施乡村旅游“123”行动计划,完成100个旅游村,2000个农家乐经营主体,30000张高标准床位,全力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打造郭家沟、小穿芳峪、西井峪等一批景区化旅游村和精品民宿。五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完善服务设施。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投资5000万元,在城区、景区和旅游干线建设改造旅游厕所141座,实现全区重点旅游厕所A级达标率100%。整合蓟州电商基地和通讯公司数据资源,完善蓟州民生热线服务功能。投资1400万元实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建成蓟州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建设塘承、京秦等多条高速公路,实施京秦高铁蓟州站建设,蓟州通达北京时间缩短到30分钟,使蓟州真正融入北京经济圈。优化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旅游驿站和咨询中心23个。
蓟州区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蓟州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但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出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乡村旅游业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融合、创新、提质、高效”这个主题,围绕“打造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条主线,不断提升蓟州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多层次多领域项目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消费升级的需求。
一、发挥旅游规划引领作用。
紧紧抓住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将加快推进旅游业全域、全时、全产业链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同时,抓好新编制的《蓟州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落实;编制红色旅游、自驾车房车露营地规划;启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与天津财经大学罗永泰教授领衔的团队合作,启动蓟州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用规划引领蓟州旅游快速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景区提质增效。发挥核心景区吸附效应和辐射功能,引入关联业态,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域旅游新标杆。实施盘山景区挂月索道升级改造,包装打造高山漂流项目,丰富游客体验。推进长城景区扩容,布局特色景观景点,实施古长城保护修缮,加快国家5A级景区创建进程。建设梨木台森林疗养基地,修建林间道路10公里,与现状游览路形成闭环。
2、加速乡村旅游升级。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推进各镇乡建立工作推动机制,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组织推进旅游特色村人居环境整治。依托现有成熟示范典型,放大辐射带动效应,规划打造5个中高端乡村旅游聚集区。进一步推进西井峪村旅游健康发展,发展高端民宿20个,升级农家院50户。深度挖掘各镇村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重点提升10个旅游特色村的接待服务设施。实施南部平原镇乡农业+旅游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
3、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加快文化旅游和体育、商业等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城区、重点景区、公路干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5个,打造特色美食和购物街区2个。推进都市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商品专营店4个。活化评剧、皮影等地方艺术剧种,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产品,鼓励景区、旅游村开展互动式演艺活动。发展房车营地、露营、骑行、攀岩等户外运动基地,新建登山步道30公里,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完善景区夜景灯光,推出夜间体验消费项目,培育夜间旅游消费市场。挖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创建红色旅游景点5个。
4、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伊甸园水镇、春光野生动物园、山水文园、奥悦冰雪项目等落地开工,建成那达慕旅游基地并投入运营,进一步改善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加快主要国有景区和华侨城集团的混改进度,共同开发管理蓟州全域旅游资源,让龙头景区重新焕发出活力。与津诚公司合作,组建我市首支旅游产业基金,促进全域旅游开发建设。
三、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旅游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全面开展指挥调度、信息发布、查询预订等服务,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星级旅游厕所10座。打造津围二线旅游观光带,增加旅游咨询等服务功能。借助京秦高速和蓟州高铁站开通,启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通往旅游景区、旅游镇村沿线加油站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全域化咨询服务体系。
2、加快标准化建设管理。制订出台《景区服务质量导则》,推进新建景区创A工作,新创建3至5个国家3A级、4A级景区。逐步推进对商务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经济型酒店规范化管理,组织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年度复核。建立蓟州旅游智库,在旅游课题研究、规划审定、大项目评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天津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中心合作,联合成立“天津市蓟州区康养研究院”,共同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和项目研发团队,加强人才交流培训合作。推进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型、复合型旅游人才;全年培训景区、宾馆管理人员和讲解员600人次;制定《蓟州民宿质量标准》,培训民宿管理人员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00人次。
3、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落实好“津八条”、“蓟十条”政策要求,打造投资创业基地。对来蓟投资旅游产业的项目,发挥项目落地单位和区投促中心作用,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机制,甘当“店小二”,开展前、中、后期全程服务,结合项目实际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为项目加快落地提供条件。
四、扶持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蓟州作为国家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在开展提升蓟州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旅游用地需求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集体土地,吸引社会资本,以促进蓟州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再次感谢王来华委员对蓟州区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