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蓟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履行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扭住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不放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在10个涉农区乡村振兴“挂图作战”指标进展上,月度完成率持续排名全市第一。
一、脱贫攻坚成果态势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协作。先后召开19次专题推动会议,制订出台11个专项工作方案、5个行动方案,举办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期571人,完成消费帮扶1.79亿元;制定《蓟州区助力结对地区实施“百村振兴计划”工作方案》,共同打造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黄羊川镇菜籽口村、泗水镇光辉村,天祝县天堂镇本康村、哈溪镇双龙村、祁连镇石达坂村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实财政援助资金2027万元,社会动员资金228.75万元,用于示范村基础设施、旅游产业提升等项目建设。
二是,启动实施经济薄弱村扶持发展。持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巩固前两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成果,建立结对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启动新一轮为期3年的经济薄弱村帮扶,完成全区331个经济薄弱村的摸排工作,制定《关于从区直单位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安排方案》,选派全区114个副处级以上区管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区级工作队71个入村开展扶持工作;按照“五增五提升”标准,采取集中培训、一对一精准培训和培训班轮训的方式,对市区两级驻村工作队基本培训一遍,目前全区331个经济薄弱村已全部完成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
三是,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经区推荐、市遴选,全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我区占19个、22个村,已全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方案已全部编制完成。东水厂、韩家筏、毛家峪三个村招商引资项目在天津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推介。
二、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保供指标圆满完成
一是,提升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各项指标任务建设,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3万亩,任务完成率102%;粮食作物总产量35.8万吨,任务完成率102%。预计全年生猪存栏35.5万头,任务完成率101%;累计出栏45.3万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年新增露天菜和经济作物3.5万亩,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先后制订出台《天津市蓟州区设施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蓟州区2021年设施农业(种植业)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周报制度,为确保任务完成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截止到目前,全区共完成新建设施农业30051.84亩,占任务的100.17%;设施建筑面积共20184.05万亩,形成智能温室、普通日光温室、可移动温室、保暖式大棚、钢骨架大棚五种棚室联动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标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4个、建设规模1.43万亩。深化农业机械化建设,促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8%以上,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
四是,推进现代种业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示范推广相结合,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业新品种,全年繁育春小麦良种10万亩、示范推广玉米良种8万亩。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全年繁育放流地理标识保护品种州河鲤水花3000万尾、孵化柳根鱼水花600万尾。
三、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目前,全区累计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5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71个;纳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2996个、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65%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到17家。
二是,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中高端民宿,全区农家院已全部实现了明橱亮灶,举办了蓟州区首届民宿设计大赛,累计建成精品民宿164户,形成了以下营镇郭家沟村、船舱峪村、渔阳镇西井峪村、杨津庄富民村、穿芳峪镇东水厂村、小穿芳峪村为主的民宿集群,下营、官庄2个镇获首批全国重点乡村旅游镇称号。我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政府研究室以《发展精品民宿 吸引高端消费——以蓟州区民宿发展为例》刊发专刊,经验在全市推广。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培育引领。争取下营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中央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其中,投资3600万元建设冻干果品深加工和展示中心、体验中心项目,加快山区农旅融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项目,“十四五”时期总投资5000万元,2021年落实补助资金1000万元,试点区面积10万亩,推进养殖粪污全量化还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国家生猪产业集群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500万元,2021年实施5个生猪产业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
四是,加快绿色品牌农业发展。坚持把绿色生态融入品牌价值,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产品认证管理,全区累计认证国家地理标识产品6个、绿色标志产品32个、创建津农精品品牌25个,绿色食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7.13万亩。
四、乡村建设持续发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得到巩固
一是,强化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修乡村公路50.6公里,成功开通与北京公交对接的58路公交线路,普遍推开路长制,成功申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南部平原267个村实现集中供水,北部山区263个村保持单村净化供水,完成东后子峪水厂和东后子峪地表水厂主体工程建设。实施了北部山区103个村的低压升级改造和平原地区10千伏绝缘化改造工程,建成5G通信基站726个。加强乡村寄递物流设施建设,建立与电商功能叠加的村级快递网点200个。
二是,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等工作制度,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6%以上。加强农教联合,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53个。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家医签约服务,全区共签约续约28.8万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达到7171人次,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07张。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4个乡镇文化站、709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通过天津市第三批公共文化设施达标验收,开展送戏下乡136场、送电影下乡11103场。
三是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完成区级改厕问题摸排整改和“回头看”工作,对全区农村户厕和农村公厕进行全覆盖排查,共摸排出1094个点位,主要存在用水和保暖问题,按立行立改的原则,均已整改完毕。常态化开展“美化环境、志愿有我”周末大扫除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清理河道17831公里,整治违章建筑物1742处,清理各类垃圾28万吨。启动实施2021年28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陆续进场施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市级验收,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全覆盖。
四是扶持库区乡村加快发展。累计完成于桥和杨庄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43761万元,提升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各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移民直补资金发放6907.26万元,受益群众115121人;生态补偿资金中林草湿地部分共发放8582.09万元,受益群众30216户;于桥库区养老保险补贴部分共发放1275.3万元,受益群众1373人;于桥水库非移民粮煤补贴部分共发放258万元,受益群众8400人。
五、乡村治理有序有效,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是,强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组织、高质量推进,全面完成了949个村“两委”换届,新选出村“两委”干部4504名,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各项结构比例全面符合市委要求。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目标。继续面向全国招录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今年以来,组织招录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341名,累计214名担任“一肩挑”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选聘为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二是,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科学制定积分制实施方案,设定9大类33项考核指标,25个示范村4297户家庭13708位村民参与了积分制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形成了“表现得积分、积分得奖励”正向激励机制。此外,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活动,穿芳峪镇东水厂村被中央农办等中央部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是,打造农村全科网格。持续推动乡镇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按照属地性、整体性、适度性原则,统一划定全科网格,推动乡镇街优化网格员队伍结构,做到“一格一员”。截至目前,全区27个乡镇街,统一划定全科网格1266个,配备网格员1472名。同时,落实网格管理“九全”工作机制,拓展区网格化管理中心运转模式,整合归集“天津市一体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8890民生热线平台”,实现“一条热线听诉求”“一张单子管到底”。
四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制定并下发《蓟州区2021年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安排方案》,27个乡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部建设完成,9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率基本实现全覆盖,遴选打造20个区级示范站,形成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亮点,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推动了文明实践网络在基层不断巩固延伸。
六、强化保障措施落实落地,乡村振兴建设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投入保障。加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力度,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全区支农资金预算9.04亿元,农业农村各项资金累计支出12.32亿元。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累计为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6838笔、64.53亿元。继续组织推动农村创业创新贷款担保工作,协调农担公司担保业务889笔、担保总额3.89亿元。
二是,强化改革保障。扩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范围和交易品种,全区26个乡镇已全部有集体三资项目进场挂牌交易,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一网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先后研究制定《蓟州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意见》、《盘活利用暂行办法》等5项核心制度文件,已上报市有关部门审核,全区各试点乡镇累计退出宅基地1885宗,面积1351.09亩,形成多个示范典型。
三是,强化考核保障。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印发了《蓟州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举措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把对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纳入制度安排,明确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评先奖优、资金分配、项目安排、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四是,强化宣传保障。通过电视、广播、张贴标语等形式,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区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特别是电视栏目《美好蓟州大家谈》推出的“乡镇街党委书记谈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将全区27个乡镇街党委书记请到演播室与大家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和全区老百姓汇报工作的同时也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在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作为农业大区,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种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现状没有改变,产业链不长,缺乏大的龙头企业;乡村建设还有短板,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区级财力还比较薄弱,总体上没有摆脱“吃饭财政”财政状况,制约了乡村振兴投入。下一步,我们将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做足“产业”文章。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牢“米袋子”,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优新品种和高产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拎紧“菜篮子”,种植特色蔬菜6万亩。筹建国内首家“食品消费安全产业基地”,打造京津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二是,做足“富民”文章。坚持政策带动,瞄准“五增五提升”“三美村庄”建设标准,扎实开展331个经济薄弱村扶持、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坚持旅游驱动,深入实施农家院提升改造三年行动,帮助农民致富。坚持联农带农,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培育一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三是,做足“宜居”文章。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和古树名木。精心实施饮水提质增效、乡村公路大修工程,加快建设农民住宅小区、改造农村危房。借势创文创卫,倡导文明乡风民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乡村。
四是,做足“改革”文章。加快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民宿等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广积分制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享合力,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