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名    称 :
蓟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225000208725L/2020-00896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蓟政发〔2014〕14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综合政务\机关事务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蓟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县第三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评剧(蓟县)杜吉素少林五虎棍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确定为蓟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现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蓟县人民政府

20141231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一、评剧(蓟县)

评剧具有以地方方言为韵口、通俗易懂、音乐委婉、朗朗上口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蓟县评剧根植于民间的热土,表现出与蓟县民风相匹配的淳朴与豪爽,起源于民国年间蓟县田各庄孙清夫妇和黑三夫妇演唱流行一时的蹦蹦戏,发展传承至今已至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易春英、王秋明是国家一级演员,赵尚芳、陈克清是全国十大名票。传统剧目有《茶瓶计》、《绣鞋记》等,创作剧目有《我们村里的新鲜事儿》、《选举之前》等。天津评剧院三团一直活跃在农村一线,以过硬的作风、良好的舞台风貌,淳朴的感情植根于蓟县这一方热土。评剧以它独特的风格,已经成为活跃蓟县文化生活、弘扬地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蓟县、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地方文化品牌。

二、杜吉素少林五虎棍

少林五虎棍是蓟县白涧镇杜吉素村的传统花会,起源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少林五虎棍这档花会(以下简称花会)配有鼓乐声响,鼓乐节奏清楚、快速多变、扣人心弦。花会表演以少林武术为基础,时而单打独斗,时而对打群斗,表演火爆震撼、紧张激烈。花会在文革期间一度停演,1978年,在村民孟志、张付等10名异姓兄弟的努力下恢复表演至今,已经成为杜吉素村特色的文化活动,经常参加蓟县传统花会展演,深受群众喜爱。花会融合了传统武术与民间花会的双重文化内涵,极具武学和民俗学的价值,对推动全民健身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

据《蓟县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燕子李三原型李芬,蓟县上仓镇程家庄人,一生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清末民初与沧州大刀王五、静海霍元甲并称幽燕三侠,威名远播。李三拳打花和尚,义救良家女、大闹骡马市,除霸报深仇、帮助穷人,庇护百姓等传奇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其中,大闹骡马市还被编成评戏,在民间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柳溪,根据在上仓一带采访到的有关燕子李三的故事素材及儿时听到的各种传闻创作了长篇小说《燕子李三传奇》,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由此,燕子李三的名字在全国家喻户晓。2013年,上仓镇人民政府成立燕子李三传奇故事采访调查小组,经辗转内蒙、河北、沈阳、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走访、调查,并通过和李三的后代及上仓镇知情人士了解核实,总结归纳整理了《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