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 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窦燕山传说故事”、“官善熏肠制作技艺”、“蓟州皮影”、“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泰德楼八大碗制作技艺”、“西井峪村砌石技艺”和“蓟州西路评剧”确定为蓟州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现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和有关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州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州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窦燕山传说故事 南宋吏部尚书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另名窦十郎,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去世,享年82岁,是残唐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也就是现在的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窦燕山,生五子,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五子名僖,为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与窦燕山同朝为官的后周太师兼宰相冯道(882—954),对窦燕山优良家教使五子成才的事十分感动,他有感而发,做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灵椿指的是窦燕山,丹桂则是指窦燕山的五个儿子。窦燕山故里西龙虎峪镇龙前村全称东龙虎峪前村,过去叫十郎庄,窦燕山别名“窦十郎”由此而来。龙前村有2800口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窦姓。窦燕山梦后改家风、对家贼以德报怨、拾重金坐等失主、出巨资帮助穷人、兴义学发展教育、五子跳龙门等传说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根据窦燕山事迹撰写了《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一文。2011年10月29日,在窦氏家族成员公认的窦燕山故里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举行了“窦燕山阴德碑揭幕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窦氏家族200多人参加大典。期间,在渔阳宾馆召开“中国窦氏文化研究会二届三次理事会”。2011年10月30日,今晚报和北方网都对“蓟县西龙虎峪为窦燕山树碑”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窦燕山乐善好施、教子有方的传说故事蕴含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蓟州及全国都有广泛影响。 二、官善熏肠制作技艺 蓟州区官善熏肠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御膳集各地风物、工艺之大成,宫廷贵族保留了骑射民族的饮食习惯。据考究,乾隆皇帝最爱吃荤菜,蒸、煮、炖、烧、熏,口味各有不同。熏制肉食尤其受到重视。曾经一位跟随乾隆盘山巡游的御厨罗氏因年事已高,又喜爱蓟州风景,就留在蓟州官善村,安家置业以度晚年。然而罗氏御厨后裔子嗣凋零,竟无儿孙可传承,便有意在村民中寻找朴实诚恳、心灵手巧之人。一番考察后,御厨判定家中长工张瑞斌为人老实、待人诚挚,罗氏遂将拿手绝活一一传授给他。张瑞斌有感于传道授业之恩,甘愿为师父养老送终,成就了一段师徒佳话。张瑞斌这位普通农民让御厨家族的熏肠手艺走出宫廷,进入民间。从此,“官善熏肠”成为张家世代流传的美食炮制技艺,代代延续、传承不断。 官善熏肠在选料上注意采集各种原料中的精细名贵部位,在烹饪加工的过程中重视保留原料本来的风味,色香味俱全。选择优质猪肉前腿肉、背脊肉为主要原材料,选肉后用擀面杖棒打选好的肉,使肉变得松软,再进行手工切肉,佐以花椒、八角、丁香、肉蔻、白芷、小茴香等十八种中药秘制调料配排骨熬汤,加以纯红薯淀粉、小磨香油、酱油、姜末、葱末等调料配料和馅儿,再选用猪肠衣,自制漏斗进行灌制。灌制后,在烧好水的大锅中进行煮制,煮肠中,火候有一家传:火候要三起三落,肠子灌好后,大锅烧水要100度翻开下锅煮制,肠子下锅水温骤降,大火烧水,5分钟达到95度停火,然后用擀面杖翻动锅内灌肠,到10分钟时候水温降到70至80度,继续给火,锅中间水翻开时停火,20分钟后灌肠已熟,开始捞出灌肠进行晒晾。官善熏肠熏制技艺在前两代均用茶叶和白糖经十分钟的烟熏,然后待烟散尽打开锅盖,熏肠即可食用。第三代张守元加以改进,用柏木、梨木、苹果木为主要原料加白糖放入大锅的锅屉上进行烟熏增加风味,所制熏肠淡黄色,口感柔软、鲜香不腻,是人们赞不绝口的美食,是蓟州区传统特色。 官善熏肠纯手工制作,制作技艺传承专一,其影响力逐渐从官善村扩大到蓟州区及全市其他各区,旅行者常慕名求购,产品供不应求。官善熏肠秉承宫廷御厨精良技艺,以诚信为本,体现了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传统美德。 三、蓟州皮影 皮影戏源于汉,发展于唐、宋、元、明,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皮影流派众多,蓟州皮影同源于唐山皮影,属滦州影系,为唐山皮影西路,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蓟州的皮影班活动于北京东城一带,并和唐山地区影班一并形成北京东城派皮影。据皮影老艺人口述,清末时期,蓟州的蔡永发影班活跃于京城,经常出入王孙府第进行堂会演出。民国期间,蓟州主要影班有袁万顺班、边七班等,他们除满足本地区演出需求外,还经常到周边的宝坻、平谷、遵化、兴隆以及承德、内蒙、东北等地演出,促进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抗日战争期间,蓟县有30多个民间影班。滦西影社袁万顺等皮影艺人深入一线,自编自演《顽固回头》《枪毙杨山》《张月自尽》等剧目,宣传抗日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蓟县约有70余个影班。其中,陈云阁所在的新新影社曾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演出《哪吒闹海》,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双挂印》。文革期间,蓟县的皮影社相继解散。改革开放后,恢复皮影演出。1980年,蓟县文化馆成立皮影一队、二队,演出多为传统剧目,新移植的剧目有《林海雪原》《贫女泪》《白毛女》等。 蓟州区许家台镇许家台村陈云阁自幼热爱皮影艺术,早期随袁万顺影班在本地及周边地区演出,并为影班抄写影卷。其后将皮影艺术传给女婿周文太,周文太之子周永良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皮影表演艺术。1997年,为抢救和保护蓟州皮影艺术,周氏父子成立许家台民间龙凤皮影剧团。随着剧团发展壮大,后更名为天津市渔阳皮影剧团,剧团成立至今共演出600余场次,深受老百姓喜爱。周永良传承蓟州皮影艺术的同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作表演皮影戏《父与子》,并结合动漫艺术,编排以操纵表演为主的剧目《熊猫咪咪》《鹤与龟》《小羊过桥》等,到全国各地景区及高校表演,传播蓟州皮影艺术,受到人们喜爱。南非戏剧创意人帕梅拉女士、德籍华人艺术家段英梅等国际友人来蓟州向周永良学习蓟州皮影,使蓟州皮影这个传统艺术走向国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蓟州皮影艺人深入农村,走街串巷,通过皮影表演,弘扬中华民族伸张正义、保家卫国、礼义忠信等传统美德,对人民群众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四、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 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为清乾隆年间蓟州李利研制,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李利,蓟州穿芳峪镇田蔡庄村人,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御厨。他当时研制的这道主食,形似小圆桶,内有十数层,层层相分,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不散口。这个外酥里软、层层薄如蝉翼、味道香美的美食深受乾隆皇帝喜欢,赐名千层饼。 千层饼做工独特,用料精良,对原材料和工序要求十分严格。精选山区种植的小麦,小麦收割后单独磨面,出面粉的比例非常精确。其次,用油考究,由大油、野杏仁油、纯芝麻油、花生油按不同计量调合而成,制作技艺复杂精细,因而形成千层饼之独特风味。千层饼是蓟州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在京津冀一带享有盛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品尝千层饼,并赋诗题字,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金桶千层饼成为大众喜爱的主食之上品,传承至今。现第四代传承人陈建华、赵国卿,经过多年研究、完善,已集成和恢复了千层饼的配方及制作技艺。2010年至今,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四季风》《赶大集》等节目中多次宣传、报道蓟州区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并于2012 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国家级专利。2018年4月,赵国卿在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获得民间高手称号。如今,蓟州区金桶千层饼在京津冀一带家喻户晓。 金桶千层饼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美食,也是祖辈给我们创下的文化品牌。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涵着深厚的道德理念,体现着蓟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在选料、制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宁可亏本也不偷工减料”的原则,至今金捅千层饼的制作仍保持着天然绿色、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蓟州商人诚信第一、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 五、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 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第一代手艺人刘翔向其岳父学习制作红薯粉条,挑担进京靠卖粉条维持生计。其子刘志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红薯粉条制作技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代,刘志国参与抗战,并为蓟遵兴联合县书记林皋(《蓟县志》记载)及其带领的抗日队伍提供红薯淀粉糊、红薯粉条及其他淀粉制品用来充饥。后来刘志国被任命为蓟遵兴抗日四区区长(《遵化县志》记载),全身心投入抗战,将其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传于长子刘春。时值供销社、生产队年代,红薯丰收后不好贮存,刘春就教授周官屯村及周边村民制作手工粉条、粉皮、粉坨。刘春之子刘长河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对粉条制作技艺了如指掌,他制作的粉条主要用于分发、赠予亲朋好友以及自家食用,并没有以此为生。刘长河的儿子刘军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一起制作粉条,学会了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并加以创新,用红薯、豌豆、绿豆、淀粉按一定比例生产制作出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的红薯豆类粉条,深受大众一致好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受到多家电视台专访和各类展销推介活动邀请,粉条走俏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 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历经几代人传承发展、完善创新,总结出21道制作工序,其中淀粉制作9道工序,粉条制作12道工序。传统技艺“抓、提、看三大手法、八字揉面法和晾晒工艺”是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独特之处。蓟州区人民在结婚、乔迁、逢年过节时,有互相馈赠“粉条”(寓意“生活顺溜”)的民俗。刘氏粉条纯手工制作,品质有保证,深受老百姓喜爱。同时,刘氏粉条制作技艺秉承家训:“刘本味 不妄加”(保留食材本身具有的味道,在制作过程中不任意妄为,不胡乱添加)体现了蓟州人民淳朴、憨厚、务实精神和传统美德。 六、泰德楼八大碗制作技艺 蓟州泰德楼八大碗,享誉京津,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清朝,至今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蓟州人赵赞合经营泰德居饭庄,熟练掌握蓟州传统“八大碗”制作技艺。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御厨李长生到蓟州躲避灾难,住在泰德居饭庄,向赵赞合亲自传授宫廷“八大碗”烹饪技艺。赵赞合虚心好学,认真琢磨,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宫廷“八大碗”烹饪要领。赵赞合把蓟州传统“八大碗”和宫廷“八大碗”技艺充分融合,并进行创新,最后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泰德居“八大碗”菜系,创建了泰德居“八大碗”烹饪技艺。经过赵家几代人代代相传,泰德居“八大碗”在蓟州有很大知名度,深受人们喜爱。第四代传人赵敬波在传承泰德居“八大碗”传统烹饪技艺基础上,吸收当地食材加以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及对营养健康的要求。赵敬波创建泰德楼“八大碗”饭店,将泰德居“八大碗”更名为泰德楼“八大碗”,并成功注册了商标。 蓟州泰德楼“八大碗”传统烹饪技艺,采用优质食材经压锅加秘制香料煮制八成熟后装碗定型,加煮肉原汤蒸熟。赵敬波将部分传统菜品进行改良,创新了技法,在原锅内压肉技法上,又增加了锅外压肉去脂技法,另将原汤去除掉,增加选用新的食材加秘制香料熬制高汤,使高汤油脂更少、菜品更清香,在保留传统“八大碗”风味的同时,口感更加爽滑细腻,滋味绵长。 传统泰德楼“八大碗”主要菜品有红蒸条肉、红蒸肘子、粉蒸排骨、白酥肉、清蒸羊肉、老汤花鸭、花椒鱼、清蒸菜卷。经过改良创新的菜品有双味鱼茸、辽参狮子头、鲍鱼翅丝、虾仁煨面筋、上汤豆丝、高汤萝卜、老汤牛肉、原味鲌鱼等几十种。 泰德楼“八大碗”是蓟州传统美食,是人们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时必不可少的菜系。传承发展泰德楼“八大碗”烹饪技艺,是一种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是对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七、西井峪村砌石技艺 石头砌筑房屋,是蓟州山区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蓟州传统砌石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现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的砌石技艺最具代表性。西井峪村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传说西井峪周姓的祖先周玉基原为北京通州人氏,曾在戚继光镇守蓟镇时任副将(协守)。阵亡后葬于府君山,其家人为守坟在此落户。西井峪村也称“石头村”。村内随处可见清末民初构建的石屋、石院、石板路和梯田石坝台,大部分保存完好,历史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传统石砌建筑因山就势以岩层片石堆砌而成,石砌街巷依山就势而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西井峪村历史建筑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两大类。公共建筑有历史街巷2条,沿山体呈弧形延伸,其中长度63米的主街巷格局十分完整。街面石材铺就,两侧石材砌墙,依形就势,狭窄曲折,形成独具特色的街巷空间。街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除了街巷外,还保留有水井、石凳、石碾、石桌、圪针栅栏、石磨、石碾、院墙、轱辘等;民居以清和民国建筑居多,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民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为硬山青瓦,墙面多为砖、石混作。院墙以石墙居多,少量篱笆,石墙材料采用当地特色片石,砌筑工艺以“干摆”为主,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西井峪村坐落在中上元古界保护区内,石头文化是西井峪村独有、深入血脉的文化。石房、石街、石墙、石巷、石凳、石磨等,石堆石垒,典型石头传统村落,因石而生,因石而居,因石而乐,石头真切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西井峪砌石技艺不仅代表着一种改造自然创造环境的能力,更体现着一个村庄种族精神信念的认知和传承,对这个乡村的发展与延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八、蓟州西路评剧 蓟州西路评剧起源于蓟州的西部莲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古时玉田以东有许多莲花落班社,与蓟州西部莲花落在演唱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为区别开来,人们称蓟州玉田以东为东部莲花落(也就是后来的东路评剧),蓟州及周边地区称为西部莲花落(也就是后来的西路评剧)。蓟州西路评剧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莲花落、彩旦莲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西路评剧。 蓟州莲花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曹普(艺名人人乐,彩旦,今蓟州区杨津庄镇人,生于1870年左右)、刘子琢(艺名柳叶红,工旦角,1882年—1968年,祖居蓟州区洇溜镇,1952年迁至今上仓镇北王庄村)、挑帘红(工花旦,今蓟州侯家营镇人,1890年前后生人),他们各个艺术精湛,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很有影响力。 1893年,具有很强组织能力的曹普(人人乐),南下宝坻找金叶子商议进京事宜,两人一拍即合。绕道香河约上王殿佐,组成班社进京,很受欢迎。1900年刘子琢班社、挑帘红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甚是火爆,从而带动了很多其他班社进京,致使很多京剧、河北梆子演员也改唱西部莲花落。蓟州莲花落由于在北京一带发展,受北京蹦蹦戏的影响,又创造性地吸收了老调、哈哈腔、河北梆子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而丰富表现力的剧种—西路蹦蹦,即后来的西路评剧。西路评剧基本表现内容为以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哎嘿哟”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的唱腔火爆、热烈、激昂、婉转、潇洒、痛快。演员的演唱,调门高亢、激昂、奔放、跳跃、舒展、传情,在板头、气口、润腔及嘴皮子功夫上颇见功力。 蓟州西路评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刘子琢。其一生授徒无数,将西路评剧传承发展至今已历经四代。蓟州西路评剧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评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一百多年前的起源、变革、发展、兴起到后来的东西两路统一。蓟州西路评剧的几代艺人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他们坚守故土、代代相传,继承连续、生生不息。蓟州西路评剧依然是现代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随东路评剧一道遍布我国北方七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