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名    称 :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225000208717R/2023-0000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蓟州政发〔2023〕2号
主    题 :
文化旅游\文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

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邦均吴记羊汤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豆腐汪老大手工豆腐制作技艺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官场村麦秆手工扇编制技艺东塔卢记老汤驴肉传统制作技艺刘氏糖画技艺王氏皮影雕刻技艺杨氏根雕官善李氏麻酱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确定为蓟州区第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州区第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23127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州区第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简介

一、邦均吴记羊汤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邦均吴记羊汤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100余年吴记羊汤选材精良,选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一岁半左右草原头、蹄、肝、肚、肺、肠等食材作为主材;选用蓟州区庄果峪村上等伏花椒作为羊汤第一辅材;选用北部山区山泉水为熬制羊汤用水在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传承技法,由专业师傅分拣、清洗、切割、配汤、煮制,每道程序都对时间火候有严格要求。在多年制作经营中,吴记羊汤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秘方,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以及无私念、不作假传承思想,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成为蓟州区代表性小吃,并逐渐被天津各区、北京、承德、张家口、唐山地区人民接受,很多食客利用周末、节假日专程驱车来品尝此美食。邦均吴记羊汤手工制作技艺充分保留了本地区民间饮食文化,对发展蓟州全域旅游有促进作用。

二、豆腐汪老大手工豆腐制作技艺

豆腐汪老大手工豆腐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年,距今100多年历史。豆腐汪老大手工制作技艺,采用倒扣浆工艺,精选蓟州本地自家种植的非转基因黄豆及蓟州本地山泉水为原料,纯手工制作,不含食品添加剂。因本地山泉水自身矿物元素含量较为特别,石磨磨制过程中蛋白质很容易凝固,使做成的豆腐口感更加细腻绵滑,白如玉棉,手摇不碎、煮时不散炸时外酥里嫩,入口即化,香气四溢,唇齿留香,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豆腐汪老大推出的豆腐宴可称为蓟州一绝将豆腐使用炒、炸、烧、炖、蒸、煎、拌等多种工艺,制作出百余种美轮美奂的豆腐佳肴呈现在人们面前,深受各地游客喜爱。

三、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

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据民间相传始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到晚清时期,孙氏家族的孙尚卿成为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有迹可循的第一代传承人。现有第五代传承人陈秀云从其母亲孙文雅手中继承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成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陈秀云成立公司,注册了桑梓豆片商标,同时,通过市、区各级媒体采访报道,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极大提升品牌影响力。桑梓豆片已经成了京津地区广受大家欢迎的美食。

桑梓手工豆片精选优质大豆为原材料,配置祖传秘方和多种调味料,经过破豆、磨豆、煮浆、泼片等10余道工序,成的桑梓豆片外观油黄剔透、入口喷香,既可凉拌生食,又可热炒。桑梓豆片手工制作技艺,促进大豆深加工,不仅提升了百姓们的餐桌品味,带动周边大豆种植户,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四、官场村麦秆手工扇编制技艺

官场村麦秆手工扇编制技艺的发源地是蓟州区出头岭镇官场村,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官场村麦秆手工扇编制技艺选材考究,制作繁琐。一共有8道主要工序,分别为挑选麦秆、浸泡麦秆、编辫、做扇芯、盘扇、滚边、制作扇把、上扇把,全部完成才能制成一把纯手工制作的麦秆扇。在官场村祖祖辈辈传承下,麦秆手工扇的材质和工艺不断创新,狗牙扇边、彩色图案扇面,都为麦秆扇添彩。麦秆扇主要销往京津冀地区的各大旅游景点,并多次参加河北省、天津市民俗文化展览。

官场麦秆手工扇变废为宝,朴素美观,是一件既实用又精致的民间艺术品,更是一件带有蓟州特色的手工艺品,蕴含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蓟州区出头岭镇独有的农耕文化。

五、东塔卢记老汤驴肉传统制作技艺

上仓镇自古就是粮仓码头和商贾重镇,有上米仓之称。清朝道光年间,卢宗福在蓟运河畔的渔阳郡东塔庄创立老汤驴肉手工作坊,定名为东塔驴肉,时至今日传承七代,历经180多年。东塔卢记老汤驴肉制作选料严苛,原材料所用的草原驴吃的是天然牧草,生长慢,成熟时间长,肉瘦紧实,营养价值高;卢记老汤除了花椒、肉蔻、八角等十几种调料外,独家加入鸡腿葱,科学配比,选用蓟运河麦饭石水勾兑30年老汤密制,风味独特,鲜香怡人;加工工艺分为4个阶段16道工序,即相驴估重屠宰分割放入调料秘制配方工序包括活驴放血、剥皮剔骨、顺经络骨架分割分类清洗开水冲烫、温火煮肉、放入调料、压麦饭石、大火煮沸、撇汤沫、倒锅、晾凉、二次蒸煮、秘制老汤、出锅、包装等,最终酱出的驴肉外观色泽酱红,鼻闻香味浓醇,入口软烂筋道,荤而不腻、瘦而不柴,使驴肉鲜香浓郁的口味达到了极致。东塔卢记老汤驴肉的创立和传承,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增加了驴肉的附加值,带动了当地驴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六、刘氏糖画技艺

天津市蓟州区州河湾镇八百户村的刘氏糖画技艺历经四代传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刘氏糖画技艺以糖为主要原料加祖传秘方制作,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吃到嘴里不粘牙,食用同时增加了艺术欣赏和知识学习刘氏糖画技法包括丝画、版画、立体等,作品有一次成型亦有多次塑造成型,增添丰富的色彩元素,把花卉、动物、人物以及十二生肖等糖画作品制作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糖画作品连年有余、竹报平安,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五子登科、穆桂英挂帅等很多历史题材作品,受到大人和小孩喜爱同时,也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艺术欣赏和教育意义。

七、王氏皮影雕刻技艺

王氏皮影雕刻技艺源于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莲花院村,这里林地植被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毛驴农耕较为普遍,为制作皮影提供很好的原材料。王氏皮影雕刻技艺选用食天然植被成长毛驴皮,筛选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柔韧性更好的驴皮,刮毛去血,加工成可雕刻的原材料,这样的驴皮成品之后,不仅在通透性上非常好,而且在演出时柔韧性极佳,在光、影、色三者的组合下充分展现皮影的观赏性。王氏皮影雕刻技艺具有就地加以保护进行研究的价值,同时作为历史民俗资料,对解读历史与民族融合,以及宗教、说德、文化、民风、民俗、民情、衣食住行等许多历史信息的多次变异,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八、杨氏根雕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赤霞峪村杨氏根雕,是一种利用灌木、树木的根、瘤、干进行创作的纯手工技艺,于清光绪年间创立,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杨氏根雕为家庭手工制作和传承,所用根料全部为亲手采集亲自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根料的物象特征。经过五代人辛勤探索,逐渐形成留大作小”“小处见人大处看天的美学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根料的天然质感和自然物象,减少人工雕琢。小处追求作工精美,整体体现天道自然,其作品多次获奖。

杨氏根雕沉积了五代人的辛劳与智慧,作品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学、哲理、宗教、伦理等因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郁的民间风情。

九、官善李氏麻酱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官善李氏麻酱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逾100多年,后经过李林、李子中、李文瑞、李振五代人相继传承至今。官善李氏麻酱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选材非常讲究,选用官善村独有的山泉水、麻酱渣、红黏土和鸡蛋作为主材,选用食盐作为腌制麻酱蛋的调料在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手工技法,择选200—300天鸡龄的散养鸡产的蛋,择选当地香油坊的麻酱渣与红黏土、食盐调合成腌泥,将清洗后的鸡蛋,经过手工包裹腌泥,放在2526℃的腌制厂房密封腌制40天后清水洗净腌泥,上大锅蒸熟,麻酱蛋即可食用。官善李氏麻酱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口味特点是:咸香松软、口感嫩滑、五香突出、蛋青微黄、蛋黄溢油、咸淡适中麻酱蛋味美绿色无公害,颇受人们的喜爱,是蓟州区乡村必备的一道农家菜,是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不但在京津冀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且销往全国,深受食客们喜爱和好评。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