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
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依据《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专家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初评、审议,提出拟列入蓟州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区政府官网进行了公示,无异议。现将传统技艺——梁氏剪纸、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民间文学——乾隆与盘山的传说故事等5类18项确定为蓟州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州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
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州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8项)
一、传统技艺(共计12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 |
I—1 |
梁氏剪纸 |
蓟州区东赵各庄镇人民政府 |
2 |
I—2 |
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 |
天津百年骆氏食用油有限公司 |
3 |
I—3 |
“八沟烧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国轩宴(天津)餐饮有限公司 |
4 |
I—4 |
丁氏推拿技艺 |
天津市蓟州区丁氏保健按摩中心 |
5 |
I—5 |
宏蓟老味熏鸡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天津市蓟州区宏蓟餐饮店 |
6 |
I—6 |
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 |
天津九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7 |
I—7 |
上工帮经络筋骨调理法 |
天津市蓟州区文昌街道办事处 |
8 |
I—8 |
王氏麻酱鸡蛋传统制作技艺 |
天津津龙营食品有限公司 |
9 |
I—9 |
塘坊村手工修锁配钥匙技艺 |
蓟县钥匙王修锁店 |
10 |
I—10 |
敦庄子李姐碗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蓟州区李姐家小吃店 |
11 |
I—11 |
李记饹馇、饹馇盒传统技艺 |
蓟州区蓟忆李小吃店 |
12 |
I—12 |
张氏玉雕传统手工技艺 |
福玉珠宝玉器店 |
二、传统美术(共计2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3 |
II—1 |
津派赏石艺术 |
正清和奇石博物馆(天津)有限公司 |
14 |
II—2 |
王家浅村砖泥灰壁画 |
天津市蓟州区杨津庄镇王家浅村村民委员会 |
三、传统舞蹈(共计2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5 |
III—1 |
蓟州区西南道小车会 |
蓟州区邦均镇西南道村委会 |
16 |
III—2 |
东三百户村舞龙 |
天津蓟州区市州河湾镇东三百户村村委会 |
四、传统音乐(共计1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7 |
IV—1 |
蓟州白门古琴艺术 |
天津绿风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
五、民间文学(共计1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8 |
V—1 |
乾隆与盘山的传说故事 |
天津市渔阳生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蓟州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简介
一、梁氏剪纸(传统技艺)
梁氏剪纸形成于蓟州古城,逐渐发展到蓟州区全域,已传承百余年。梁国栋、刘继业、王泽海、刘瑞玲四代师徒传承,形成梁氏剪纸谱系。
梁国栋老师被誉为博百家之长、夺天公之美的一朵“津门山花”,50余年创作剪纸500多幅。1987年,作品《大白菜》《十二生肖》入选全国剪纸展览。1996年,作品《花寿字》入选中国民俗剪纸作品集。作品《祖国颂》《套马图》《十二生肖剪纸藏书票》《生肖邮票剪纸首日封》等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珍品。他的剪纸远销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奥地利、东南亚等国和地区。1990年,梁国栋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澳洲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墨尔本市澳华博物馆举办《梁国栋剪纸作品展》。同年,他受中国剪纸学会委托,发起和组办了全国性大型《中国民俗剪纸大展》,并先后担任中国剪纸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要职。1995年,鉴于他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剪纸创作方面成绩卓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梁氏剪纸以刻刀刻制为重要手段,表现形态主要为大红单色剪纸和典雅水润的染色剪纸,刀工俊朗、细腻精致、构图多样、取材广泛、剪文融合、以剪寄情,采用独创的“象征谐音三步法”和“三五要一平移”技巧,经构思、起稿、装订、刻制四个环节完成。梁氏剪纸独有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寻找创作素材,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镌刻中国精神,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二、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历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20年,蓟县尤古庄镇(今蓟州区尤古庄镇)的骆广兴开办了“骆家香油坊”,采用本地芝麻以“水代法”制作技艺,经过清洗、炒制、磨浆、兑浆、搅油等流程所产小磨香油和芝麻酱味道醇厚、口感极佳,深受当地村民喜欢,被人们称为“骆家小磨”。1966年,骆广兴之子骆香付传承了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期间不断改进芝麻研磨质量,香油和芝麻酱更加细腻、香味浓郁、口感丝滑。1985年,骆香付之子骆仲亮传承了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注册“骆仲亮”商标。2011年,骆仲亮之子骆季福传承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制作技艺,2014年成立骆仲亮食用油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天津百年骆氏食用油有限公司。骆仲亮小磨香油和芝麻酱已成为蓟州区文旅产品知名品牌,深受四方游客的青睐,为丰富蓟州区特色旅游产品做出了贡献。
三、“八沟烧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清末时期,家住蓟州“八沟十三庄”段家庄的张发,受蓟州本地“发面饼”的启发,试验“发面”烧饼替代“戗面”烧饼的制作技艺,经过不懈的尝试水面比例和改良烤制技艺,创新了独具特色口感,老少皆宜食用的“发面烧饼”,被当地人称作“八沟烧饼”。张发以“八沟烧饼”为主食,经营早点店铺,深受村民喜欢。为将“八沟烧饼”发扬光大,结合环保的需要、现代人健康饮食需求,将生产方式改为电炉烤制,按照家族传承的油酥制作方法,选用村中绿色种植小麦磨制的“中筋粉”,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制作出保持特有口感和“减油减盐无添加”的“八沟烧饼,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
四、丁氏推拿技艺(传统技艺)
丁氏推拿起源于蓟州城北西井峪村,早年有一山东省丁姓落户此地,世代行医,在村子里开了自家的中药铺,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机能等作用。丁氏推拿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已总结摸索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8种手法,能做到“稳、准、敏捷,用力均匀”,用传统推拿技艺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东三百户村舞龙(传统舞蹈)
东三百户村舞龙起源于原五百户镇东三百户村(现州河湾镇东三百户村),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曾为蓟县“庆丰会”的主要活动之一,该村现存民国时期“庆丰会”旗帜一面。东三百户村舞龙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盈矫健,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表演者通过大范围的变换位置,呈现穿插、翻转、跃、翻、扭、挥等多种姿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舞龙风格。多年来,东三百户舞龙一直活跃在蓟州重大节庆活动,成为具有蓟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深受老百姓喜爱。
六、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传统技艺)
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艺以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历经数百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技艺特点和艺术风格。现存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蓟州鼓楼、文庙、鲁班庙以及盘山皇家园林静寄山庄的修建都曾使用该技艺。建国后,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传承人又参加了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大修等一系列大木作工程。蓟州大木作营造技艺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理念和审美观念,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蓟州大木作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受到清东陵、盘山行宫等皇家建筑的影响,继承了京畿地区建筑流派稳重、大气、严谨、深沉的风格,技艺上重视选材、规划,讲究以有限的资源获取尽量完美的效果,形成以木构为骨、砖石为体、结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的中国传统审美,其作品斗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作,是华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妙结构和优美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空间智慧和审美观念。
七、蓟州白门古琴艺术(传统音乐)
民国初期,著名古琴家、收藏家叶诗梦在盘山万松寺得到“昆山玉”唐琴,与蓟州白永富结下忘年之交,传授古琴和琴艺,为蓟州白门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近百年历程中,白永富将琴艺传授给儿子白志成,白志成又传授给了孙女白雪,由白雪将蓟州白门古琴艺术发扬光大。目前,白雪仅蓟州就有弟子数十名,并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白雪带头参与了诸多蓟州白门古琴艺术的传承活动,先后在华润大学《华润之道》、国家图书馆《汉代三位古琴传奇女性》《诗仙诗圣诗佛的古琴人生》、国子监《琴史初探:魏晋名士和唐宋大家》等栏目举办讲座;并担任2023年古琴专业人才教学师资培训班授课导师,同时还为《运河琴缘》原创古琴音乐剧文学编剧,并在她创办的绿风琴院微信公众号作多篇古琴原创文章及演奏视频、录音等。
蓟州白门古琴艺术不仅在音乐领域,更在文化传承、艺术教育、审美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和演奏风格,推动古琴艺术的创新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八、王氏麻酱鸡蛋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清末民初,蓟州东二营镇唐头庄陈张氏首创“水浸法”麻酱鸡蛋制作技艺,后女儿陈素荣嫁给官庄镇联合村王耐,“水浸法”麻酱鸡蛋制作技艺便在联合村传承。经过王氏六代人不断传承改良,至今已逾百年。根据洞藏生产麻酱鸡蛋入味充分、保存时间更长的特性,经过多次尝试调配麻酱渣、盐、水比例,放入粗瓷坛中泥封腌制,固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制作,所生产的麻酱鸡蛋蛋清微黄、蛋黄溢油,口感嫩滑、味道浓郁,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深受人们喜欢,是蓟州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
九、上工帮经络筋骨调理法(传统技艺)
上工帮经络筋骨调理法,起源于天津市蓟州古城区,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上工帮经络筋骨调理法,运用中医的八纲辩证,分析人体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情况,病理性的“七情内伤”情况;后经过寻经查络,打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同时触摸其筋骨形态、皮肤粗糙细腻程度、肌肤体表温度、观察皮质颜色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常用8种触诊手法诊断过程中,同步灵活运用端、提、捏、按、推、拉、扳、挂、揉、捻、搓,以及复贴、分离、推转、摇摆、回旋、分筋、理筋、解痉、点穴、拍击、反折等多变治疗方式进行调理。以指代针、靶向定位,打通人体经络、疏散淤堵结节、养筋扶骨、激发自身阳气。达到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新陈代谢,美容养颜塑形,调整情绪的效果。此技法属中医外治范围,是一种“以人疗人”的物理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十、王家浅村砖泥灰壁画(传统美术)
王家浅村砖泥灰壁画创立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壁画载体是砖、黄泥(水泥)、白石灰结构的墙体,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和丙烯颜料绘制而成。在继承前辈绘制的基础上,又创作出精美、装饰感强的边框花纹,以植物的花叶、水纹变形,绘制成二方连续纹样,使画面更完整统一。壁画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类,室内采用防潮湿不易脱落的薄画法,室外采用防阳光直射而不褪色的厚画法。花鸟画侧重精细写实的民间风格,山水和人物则追求传统的意境和形式美。王家浅村砖泥灰壁画是民间传统美术的表现形式,既美化了居民环境,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十一、乾隆与盘山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
乾隆与盘山的传说故事,是盘山皇家文化与蓟州民间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乾隆32次游历盘山及在清代第二大京外行宫——静寄山庄生活背景的历史史实,结合乾隆游历盘山景点景观的产物,是盘山“步步有景,逢景便有传说故事”的由来,现有“石桥对句”“公乐四方”“华阁妙联”“永世同居”“海量无边”“云楼观戏”“替身云海”“善蛇洞”等传说故事流传。
乾隆与盘山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清代史实记载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既保持了对清代皇家生活的记述,又充满了对皇家生活神秘的探寻,具有幽默诙谐的情趣,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文化,对保护、传承、发扬蓟州特色民间文化,促进蓟州文化与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塘坊村手工修锁配钥匙技艺(传统技艺)
塘坊村手工修锁配钥匙技艺由蓟州区渔阳镇塘坊村王宝印于1870年(同治8年)创立,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塘坊村手工修锁配钥匙几代传承人一直潜心研究创新技艺,通过长期实践,一枚小钥匙,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用多大尺寸,传承人一看便知。从选料开始到修好一把锁需要很多步骤:选料、生水炉、烧红、打云鼓肚、打云瓦垄、弹用钢锉、锉齿、放弹子,封好后刻上花纹、小鸟字迹等。经过手工修配的钥匙,能够与锁芯完美匹配,顺利开锁。塘坊村手工修锁配钥匙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内含多项传统手工技法,是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敦庄子李姐碗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敦庄子李姐碗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由蓟州区洇溜镇敦庄子王景清于清光绪年间创立,经王子峰、王振刚、李瑞征四代人传承,因顾客都尊称李瑞征为李姐,故改名为敦庄子李姐碗砣,至今已逾100多年。
敦庄子李姐碗砣选用本地优质荞麦与内蒙敖汉旗优质甜荞麦进行一定配比,晒干、去皮、磨粉,选择前两道面粉,用敦庄子村清冽甘甜的深井水和面,醒面后搅拌成糊状,手工将准备好的面糊均匀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碗中进行蒸制,大火蒸26分钟转中火10分钟然后停火10分钟起锅晾凉,选用庄果峪伏花椒、本地色泽饱满的纯正朝天椒,多次配比调试秘制小料,将秘制小料淋浇到碗砣上,碗砣口感细腻、软硬适中、光滑软弹,味道爽口,深受广大顾客喜爱。荞麦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远高于其他谷物。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等。此外,荞麦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保健作用。
敦庄子李姐碗砣在线上、线下均有销售,2023年5月被津津有味首届天津大众美食评选“天津地标美食”。在蓟州景区内作为地方小吃也甚是热销。连续三年被天津电视台赶大集栏目报道宣传,促进了蓟州区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四、宏蓟老味熏鸡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宏蓟老味熏鸡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15年历史。清末,蓟州高各庄人杨守泉以制作熟食谋生,偶然结识了来蓟州避难的御厨杨荣发,杨守泉虚心好学,认真琢磨,将宫廷熏鸡制作技艺与本地食材相结合,并进行创新,最后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熏鸡,取名杨氏熏鸡,后经杨井顺、杨宝、杨冬雨、赵京五代传承。2015年,杨冬雨在蓟州区安裕市场开办熟食铺子,将“杨氏熏鸡”更名为“宏蓟老味熏鸡”,并于2019年注册“宏蓟”商标。宏蓟老味熏鸡制作技艺采用传统的方法,在食材选用上秉承“原产地”原则,选用当地体型肥大、肉质鲜美散养柴鸡,经过宰杀、编型、浸泡等15道工序,佐以42味中草药秘制配方,再经卤、煮、熏制成色泽红润、味道纯正、肉质紧而不柴、骨利而互不脱落,营养价值高,以独具一格的色、香、味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是蓟州地方传统名吃。宏蓟老味熏鸡的制作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十五、津派赏石艺术(传统技艺)
民国时期,蓟州下窝头镇程子口村人刘占,曾是地主家私塾先生,雇主家中收藏有各类叠层石及其他藏品,后地主家道中落,将部分藏石赠与刘占,刘占开始对观赏石进行研究,后经刘瑞堂、刘兆明、刘英祥、刘辉五代传承,至今已逾百年。
蓟州区独有的被誉为“世界地质瑰宝”的叠层石,经过长期泥土的侵蚀,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独立个体,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及分布情况,区分为蓟州黑白玉、蓟州文石、丹青石(俗称虾米石)、蓟州彩石、蓟州叠层石、蓟州泃河石、蓟州金钱石等石种。津派赏石艺术将大自然中的奇石制作出茶海、笔筒、雕刻摆件等具有美学思想的作品,被众多爱好者收藏。观赏石可以用来居家装饰,美化环境,点缀生活,同时也表现出人们的文化素养。观赏者品味观赏石艺术价值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赏石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十六、李记饹馇、饹馇盒传统技艺(传统技艺)
李记饹馇、饹馇盒于1920年创立,历经五代传承,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李记饹馇、饹馇盒用料讲究,以优质绿豆和淀粉为原料,制作过程精细,先磨掉豆皮,用石磨磨碎,和成稀浆,用铁锅做成的饹馇。先行去掉豆皮缩短了漂豆去皮的时间,避免了长时间浸泡豆浆发酵,做出饹馇筋道清香。用饹馇做皮,青菜或鲜肉作陷,辅以多种作料,切成菱形,制作成饹馇盒,经过油炸,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鲜香满口,这一具有蓟州代表性的美食,从过去只有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方上餐桌,成为了现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佐餐。
十七、蓟州区西南道小车会(传统舞蹈)
小车会,起源于宋朝,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据传宋朝统一天下后,各地大庆大贺,出现花车,锣鼓开道,穿街过市,庆贺太平,故此也称太平车。蓟州区西南道小车会是一种集舞、戏、曲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蓟州具有一定的影响,辐射至周边三河、北京地区。
西南道小车会表演形式以花车为主要道具,演员肩托花车,以假腿扮演盘坐,实际用真腿走路,围绕花车的行进主要有“小姐”“推车汉”“俊公子”等17个人物,以大鼓、镲、唢呐、笙为主要演奏乐器,代表节目有“过桥”“撤轴”等,场面风趣,高潮迭起,表现了北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
十八、张氏玉雕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技艺)
张氏玉雕传统手工技艺创始人张福玉是清光绪年间蓟州邦均镇人,传承至今已逾100多年。集南北众家之长,经过多年的刻苦精研,独创了南北结合的玉雕技法,名为张氏玉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其所雕玉器曾选入晚清时期造办处,一时名噪京蓟,深受蓟县乡绅、商贾的追捧,后经张平、张子秀、张来、张鑫成、张锦浩六代人延续传承至今。
张氏玉雕传统手工技艺选料用料讲究,构思独特,主要特点是:一是巧用俏色,选用带有绚丽多彩的皮色玉石,巧加利用,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和阅力,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美作品;二是小料大用,对于完整度极高的玉料,利用小料来发挥最大的作用,加以独具匠心、巧妙构思,因材施艺,依料造势,从而达到完美效果;三是优料精用,对于优质的玉料在雕刻前,要经过严谨的构思与设计,施以新颖的创意;四是用好次料,面对带有瑕疵缺陷的料子,根椐玉料的造形、皮色、质地来合理的设计,尽可能展现出玉石的美感,张氏玉雕在京津占有一席之地,深受广大玉友喜爱,目前作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