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天津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区域内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体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成果丰硕,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优化,竞技体育实现突破,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1.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一是高质量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奥会蓟州区火炬传递活动;圆满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蓟州赛区山地自行车和高尔夫球两项赛事承办工作。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组委会授予“优秀赛事承办单位”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二是组织开展了三届京津冀山野运动大会、三届京津冀山地越野挑战赛、四届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五届京津冀滑雪邀请赛暨天津市第十四届冰雪运动大会、一届全国徒步大会天津站、首届中国盘山健身瑜伽嘉年华暨第五届瑜伽之爱体育大会、首届天津盘山武术节、天津市第七届“体彩杯”市民运动会暨第九届山野运动大会、三届中国天津盘山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一届“原始征途”中国邀请赛和天津市第十届山野运动大会暨“多威”杯长城十英里越野挑战赛、2020中国新能源汽车拉力锦标赛(京津冀)天津赛段等精品赛事活动。完成了五次“全民健身日”健身项目展示活动、五届蓟州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四届蓟州区广场舞大赛、三届蓟州区职工趣味运动会、蓟州区第一届全民运动会以及农民五项和各单项体育赛事等全民健身活动100余项次。
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登山步道56条,总长度达110.4公里;新建或更新健身园设施562套;新建乡村健身广场40个、笼式足球场21个、健身驿站2个;提升乡镇文体中心15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城乡“十五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体育场地面积总计268.4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6平方米。
群众体育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乡镇、街道体育组织体系建设全部完成,全民健身站点达到77个,有组织的健身队伍达到340支;体育总会、单项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达到1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123名,其中:国家级44名,一级178名,二级839名、三级1062名。
2.竞技体育不断提升
合理布局,厚积薄发。在各项目布局学校开设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含散打)、拳击、柔道、举重等10个训练项目,选定场地、设施及体育师资条件较好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结合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围绕“8421工程”,形成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圆满完成天津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参赛任务。我区代表团青少年组9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等6个项目比赛,获得5枚金牌、6枚银牌、14枚铜牌,总分465分的较好成绩。二是组织参加天津市青少年室内五人制足球、跆拳道、柔道、乒乓球、武术、篮球、田径等项目锦标赛,共获得25金23银45铜的好成绩。三是体育新星不断涌现。在2019年全国中学生柔道锦标赛中,我区小将牛馨冉顽强拼搏,不惧强手,斩获女子丙组+77KG级冠军;我区选手赵子鱼在2019年全国举重U系列女子冠军赛上摘得+81KG级桂冠。在全国U18青少年跆拳道锦标系列赛(体校组)第三站比赛中,我区5名跆拳道运动员共获得1枚金牌、2枚铜牌的好成绩。2020年9月组织参加中国乒协国青、国少集训队“729银河杯”天津市选拔赛,我区小将韩才睿获得9-10岁年龄组男子单打亚军,获得国青、国少全国选拔赛参赛资格。
3.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我区下营镇团山子户外运动项目落地生根。由万树梨花国际体育文化发展(天津)有限公司拟定投资6000万元建设下营镇梨园山地户外运动公园的计划,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共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以亲子户外运动主题乐园(浣熊吉姆冒险世界)为核心的第一期工程,该项目涉及大小户外健身运动20余个子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下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
全区3家高山滑雪运动场所占地面积460多亩,共设有初、中级雪道8条,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以上,为我区拉动冬季旅游提供了动力。
(二)“十三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不够健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需进一步平衡和协调,体育协会和团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群众健身活动大多数处于自发组织、自行锻炼的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两大战略契合联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全民健身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2.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障碍,体教融合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竞争实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教练员存在结构性短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短缺,“体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3.体育产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结构规模需要进一步提升。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全区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较弱,体育企业数量较少、普遍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形成市场决定体育资源配置的发展格局。
4.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当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明显加大。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体育需求,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不够有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体育事业新的使命和新的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天津市关于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进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出台了远景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天津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时期,我区体育工作将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主动更新体育发展理念,推进体育创新转型,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努力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贯彻落实市委第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助力体育强市建设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切入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全区体育工作健康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全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为体育强市建设作出贡献。
2.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社会和谐的民生事业来抓好,让体育融入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探索适合蓟州的体育发展方式。
4.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推进依法治体,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青少年体育、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全面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体育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推动体育事业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总的目标是:
全力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民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均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竞技体育水平显著增强,体育后备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形成规模,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比显著提高。
1.群众体育。到2025年,体育人口达到区总人口的45%,形成若干个标志性、品牌性和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2960名。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健身队伍增加100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新增足球、冰雪、排球项目场地,项目种类更加丰富,各类场、馆、池等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健全,健身路径覆盖全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2.竞技体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同时,组建校级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充分发挥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的龙头骨干作用,结合重点项目布局,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广泛开展业余训练,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到2025年,向市高水平运动队和市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20名以上,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力争在下届市全运会比赛中实现金牌超上届,整体上水平。
3.体育产业。一是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体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以全民健身、户外运动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行低碳、健康、时尚的户外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实施“体育+文化+旅游”行动,以赛事为平台,以旅游为导向,以体育配套商业服务为支撑,大力开展体育旅游赛事,让品牌赛事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重要抓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快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比重,塑强品牌,优化服务,让小微体育产业成为重要的补充。
三、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一)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结合重大赛事,每年举办区级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20次;推动老年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妇女健身活动等全面开展,指导企业、社区、农村等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全区规模的假日体育活动,推进“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建设和足球、冰雪项目发展,不断推出品牌性、特色性群众体育活动。
2.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各类群众体育组织为支撑的体育服务网络,体育组织和团体增加5个,体育总会、农民体协乡镇级分会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推进居民健身会和村民健身会发展。全面提高现有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重点培养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选派优秀社会指导员参加天津市一级和国家级培训。
3.推进基层健身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供给体系,在全民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的基础上,提升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引导建设重心向社区(村)倾斜,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完善器材维护机制及管理人员配置,新建一批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登山步道,社区(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加强改造利用城市空置场所,积极挖掘工业、商业等领域闲置资源,重点建设小型、便民、利民的多功能群众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4.推动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把握“互联网+体育”、“物联网+体育”融合发展趋势,促进体育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实现信息化管理,推进智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在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合理分布。
(二)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1.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开展普及性体育竞赛活动,积极推进传统武术和冰雪项目进校园,不断满足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需求。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
2.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杠杆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与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区级、校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打造符合社会化运行的新模式,注重参与和提高相结合,推出青少年俱乐部及各类社会力量需求的赛事活动。
3.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特色学校、训练基地为重点,政策性扶持一批体育特色校,建成多个共建单位,输入体教两家优势资源,开展业余训练,形成小、初、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
4.鼓励社会体育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指导体育协会继续深化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成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从业单位(个人)自愿组成、自律发展的作用,规范引导社会和市场认可度高的社会力量面向青少年提供场馆运营、体育推广培训、赛事活动、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学校+俱乐部”的学校体育模式,利用学校体育场地与青少年俱乐部开展合作,支持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周末及假期期间,稳步提升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数量和质量。
(三)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
1.强化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积极对接全区体育产业企业,推动成立区体育产业协会,形成发展合力,探索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丰富体育产业门类,改善体育产业结构,促进全区体育产业发展。打造1-2项优势体育产业行业,大力鼓励健身休闲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参与,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马拉松等运动项目。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业发展,鼓励各类公共体育场馆采取委托运营或合作运营管理等模式,提升全区场馆、设施管理运营水平。
2.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将体育产业发展融入全区发展布局,多部门、多行业、多企业积极协作,打造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鼓励体育与商业、文化、娱乐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在万达广场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打造成为集体育赛事活动、文化演出、餐饮购物、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拉动区域内体育消费。
3.强化体育服务业和场馆运营。引入专业团队,扶持发展民间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活动推广和广告策划、体育赞助与资金运作、体育法律和体育培训服务。鼓励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参与赛事申办、举行商业化运作,推动体育商业服务业发展。对已建的体育场馆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统筹发展合力,引入市场化经营,探索市场运作新模式。完善体育场馆必要的相关设施和功能,发挥其竞技比赛和健身休闲、商务会展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利用空地、旧厂房改建体育场馆,推动学校、机关单位、企业及民间的现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4.优化体育营商环境。推动多方资源参与体育各类活动。继续推动、协助体育惠民卡发行和管理工作,提升签约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营造优质体育消费环境,提供更多健身消费选择和更高品质的健身服务。
(四)丰富体育赛事和活动
1.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人民政府各项赛事。完成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五届天津市运动会赛事任务。积极参加各类赛事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2.提升品牌赛事水平,扩大国际知名度。做大“京津冀”赛事和活动。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提升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长城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京津冀越野挑战赛的参赛规模和水平,邀请京津冀区域专业团体组队参赛,引入各商家、企业举办体育“嘉年华”、产品经销展示会、各项目特技表演及其它商业、民间体育活动,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
3.培育新的国际、国内赛事和活动。开发新赛事品牌,引进新型运动项目。积极引进承接、承办重大的国际、国内专项赛事活动,把体育产业融入和贯穿整个赛事中,以体育事业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的推进,达到体育事业、产业的互补、互赢、互动的良好局面。
(五)推进依法治体工作,持续提升体育法治化水平。
1.加快体育法治体系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体育依法决策机制,办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规范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得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完善体育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育行政执法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化体育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保障公民对体育事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专家律师作用,增强公众参与实效,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探索体育法律服务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配套、突出公益的基本公共体育法律服务。
2.推进体育法治宣传学习教育。制订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健全普法工作机制,丰富普法内容,创新普法形式,扩大普法对象,建强普法队伍,激励问责并举,突出普法实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重点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社会组织及体育企业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府法治服务。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建立与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执法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规范化建设,建立包括和解、调解在内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