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蓟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一个战略牵引”、“四个善作善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为工作主线,用足用好中央一揽子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在攻坚克难中统筹实现多重预期目标。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下同),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37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3亿元,同比增长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97亿元,同比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9:19.6:61.5。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94.1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8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08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19亿元,同比增长4.4%。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24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03.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其中,种植业产值59.54亿元,同比增长7.7%;林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9%;畜牧业产值37.37亿元,同比下降1.0%;渔业产值3.99亿元,同比增长1.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575.5%。粮食总产量39.28万吨,同比增长2.8%,其中,夏粮产量15.53万吨,同比增长3.9%;秋粮产量23.75万吨,同比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6.07万吨。截至年末,猪存栏21.44万头,同比增长10.8%;猪出栏38.89万头,同比下降2.7%;牛存栏6.06万头,同比下降18.5%;牛出栏6.39万头,同比下降1.1%;羊存栏19.18万只,同比增长28.3%;羊出栏14.18万只,同比下降11.3%。
三、工业
工业行业增长面近五成。2024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1.53亿元,同比增长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4%。从产值看,103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小类中,51个行业产值保持正增长,增长面达49.5%。其中,牲畜屠宰业增长12.3%;水产品冷冻加工业增长58.3%;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增长62.5%。从主要产品产量看,35类工业产品中,15类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增长面达到42.9%。其中,鲜、冷藏肉5.69万吨,同比增长27.0%;电子元件13.76亿只,同比增长85.9%;金属包装容器1.65万吨,同比增长3.6%。
四、建筑业
建筑业后续发展潜力提升。2024年,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19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97亿元,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14.20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重达27.9%。全年完成营业收入70.13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0.73亿元,同比下降52.8%。全年签订合同额99.11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48.38亿元。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7.18万平方米。
五、服务业
服务业实现小幅增长。2024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9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33.77亿元,同比增长2.0%,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9.93亿元,同比增长2.8%,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
交通运行高效畅通。全区境内通车总里程达307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66公里,县级公路228公里,乡级公路2483公里。
邮政电信发展向好。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34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72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62亿元,同比增长6.0%。快递业务量193.15万件,同比增长25.0%.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向好。2024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21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68.3%。
2024年,全区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66.85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31.40亿元,同比增长11.6%。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比增长14.0%,金属材料类商品同比增长100.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商品同比增长89.0%。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同比下降18.7%;第二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8.6%;第三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0.1%,三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2%,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0.7%。从投资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同比增长3.6%;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下降4.2%;其他费用投资同比增长34.1%。
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2024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7%。商品房销售面积16.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3.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9.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8%。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全区实际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3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总额5.4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787万美元。
招商引资全力推进。2024年,全区签约重点项目80个。其中京津冀签约重点项目71个:签约北京地区重点项目30个,签约天津地区重点项目32个。
九、财政金融
减税降费政策扎实推进。受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的影响,税收收入增速呈现下行趋势。2024年,全区共征收增值税3.25亿元,同比下降10.4%。总体来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9亿元,其中,区级税收收入9.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0%。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20亿元。基本民生保障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91亿元,教育支出21.6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8.58亿元。
十、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8元,同比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74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4元,同比增长5.6%。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479元,同比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39元,同比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610元,同比增长8.6%。
社会保障有力有效。截至2024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2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缴费人数6.7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缴费人数6.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覆盖10.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参保0.4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164人。失业保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730元,较去年提高50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838万元,发放人次为3.43万人。
截至2024年末,全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2.9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9.91万人。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89万人。
十一、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截至2024年末,全区学校招生25217人,毕业生27667人。其中,高级中学招生3697人,在校生9581人,毕业生307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153人,在校生3877人,毕业生136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8%。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完善。截至2024年末,全区共有剧团1个,演出场次达378场次,接待观众达12万人次;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7万册;文化馆(站)28个;影剧院4个,演出场次达859场,接待观众0.34万人次。
医疗人才规模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5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门诊部38个,村卫生室510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138人,同比增长3.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94人,同比增长4.6%,注册护士1562人,同比增长12.2%。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42张,其中医院1585张,乡镇卫生院657张。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截止2024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地2488处,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98处。体育场地面积362.16万平方米,后备人才储备量达到506人。全区共建成登山步道71条、户外微场地21处、多功能运动场38个、乡镇健身中心20处、帮扶村健身广场65个,村(居)健身园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均已成立健身会,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25名。
十三、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9.1%;优良天数285天,同比增加19天。截至2024年末,全区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649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包括: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交通运输数据来自蓟州区交通局;邮电数据来自中国邮政集团(天津市蓟州区城关支局)、中国联通蓟州分公司、中国联通集团天津市蓟州区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蓟州区分公司)、中国电信(蓟州分公司);进出口数据来自蓟州区商务局;签订项目数来自蓟州区投资促进局;财政数据来自蓟州区财政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蓟州区社保分中心;医疗保险数据来自蓟州区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蓟州区教育委员会;文化设施、旅游数据来自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蓟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事业数据来自蓟州区体育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蓟州区生态环境局;其他数据来自蓟州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蓟州调查总队。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