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 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 “李记北大窑烧制技艺” 和“渔阳花鼓”确定为蓟州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现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和有关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州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州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李记北大窑砖瓦烧制技艺 青砖、布瓦(又称青瓦、灰瓦、黑瓦),系陶制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墙体砌筑和屋面覆盖。清初,清政府在遵化、蓟县建造皇家陵园,浩大的土建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靳庄李姓村民遂于村北建窑,烧造砖瓦,人称李记北大窑。李记北大窑砖瓦烧制技艺传承至今已历经数百年,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传承,在继承前人烧造技术的基础上,该窑工匠不断发展创新,从窑体建筑、土料处理、浆泥制备、胚体成型、花活雕捏、烘干焙烧、闷水上青等工艺流程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风格,并借鉴琉璃砖瓦的生产经验,烧制全套的吻、兽、脊简、连砖、戗檐、博缝、垫花、透风等花活饰件,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李记北大窑烧制技艺享誉国内外,产品销往我国华北、东北各地。曾参与修建清东陵、恢复圆明园遗址、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的修缮、北京古城墙与长城的修复等,九十年代初,产品销往日本承建日本天华园,无论是古代建筑的高度还原,还是现代建筑的仿古搭建,李记北大窑烧制的产品均能做到尽善尽美。 二、渔阳花鼓 流传于蓟州区的渔阳花鼓,产生于明朝。明朝“朱棣扫北”年间,祖籍河南的蔡氏祖孙三代落居今蓟州区上仓镇,他们落户定居的地方因蔡氏成村,名蔡庄村,现东蔡庄。经走访调查确认,渔阳花鼓经蔡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花鼓传统种类传承至今的有抄手起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翻锣等,后经传承人蔡桂友不断发展创新,创造推广了步步高、庆丰收、开门红等27个花鼓种类。 渔阳花鼓动作刚柔并济,是融音乐与舞蹈一体的艺术形式。花鼓可以在原地表演,1—8面大鼓不等,根据场地或者活动的需要,组成圆圈、三角形、梯形等不同的队形,铙、钹、镲打击乐的表演者均站在大鼓外围,与大鼓表演者交流互动。表演时,节奏徐缓渐进、跌宕起伏,时而龙飞凤舞,时而万马奔腾,随着鼓槌上下翻飞,饶、钹、镲或起或落,飞舞翻滚,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花鼓也可走街串巷表演,多是由两个人抬一面大鼓,一个人边走边敲,铙、钹、镲打击乐尾随其后,锣鼓喧天,声震十里八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无不倾巢出动,男女老少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一派热闹、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渔阳花鼓起初盛行在上仓镇,后传承发展到其他乡镇,在蓟州区影响很大。渔阳花鼓传承发展至今从未间断过,每逢春节、元宵节、传统庙会(三月二十六药王庙会、四月十八娘娘庙会)期间,蓟州区各乡镇、村都会有花鼓、狮子、龙灯、高跷等传统花会表演,渔阳花鼓鼓点欢快鲜明,动作优美,除了在传统节日期间的表演,还在各种开业庆典及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幕式上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