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名    称 :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225000208725L/2020-0165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蓟州政发〔2019〕8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综合政务\机关事务;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旅游\文物;体育\群众体育;民族宗教\民族;民族宗教\宗教;侨务工作\侨务工作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

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穆柯寨的传说故事”“陈家河中幡”“刘氏木雕技艺”“刘氏石磨元宵制作技艺”“‘善蛇洞’的传说故事”“大稻地村马氏皮影传统手工制皮技艺”“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和“周氏正骨技艺”确定为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现予以公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

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

                                                2019126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蓟州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

蓟州区官庄镇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盛产多种农作物,且口感极佳。在诸多农产品中,大蒜品质尤其出类拔萃,享誉周边地区。旧社会物资贫乏,官庄镇劳动人民用制作糖醋蒜的方式将大蒜长时间保鲜储存以供食用。相传北宋名女杨八姐抗击辽军曾到蓟州品尝过此蒜,大加赞赏,并提出改进意见。民间艺人依据杨八姐意见改进后果然味道爽口,代代相传下来,并命名为“蓟州八姐糖醋蒜”。官庄镇西后峪村张王氏于十九世纪初开始钻研糖醋蒜制作技艺,在家中反复试验大蒜腌制的时间和温度,解决了酸、辣、甜的味道组合问题,成品符合大多数人口味,具有独特的红褐颜色和爽脆酸甜口感,且成品保存时间更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口味和技艺特征,并延用“蓟州八姐糖醋蒜”命名。“蓟州八姐糖醋蒜”在制作和储存过程十分严格,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出厂后,成品在常温状态下可保鲜1年,冷藏状态下可保鲜3年。“蓟州八姐糖醋蒜”具有增强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增强免疫功能;对多种球菌、杆菌、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三酸甘油脂、脂蛋白、血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滋养皮肤的作用。

“蓟州八姐糖醋蒜”历史悠久,有百余年历史,为蓟州区代表性小吃,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享誉京津冀地区,并逐渐被华北、东北地区人民接受。“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是蓟州区官庄镇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自然界食物加工的有机升华。它保留了本地区民间饮食文化,是当地饮食历史的活化石,发掘、保护、传承、发扬“蓟州八姐糖醋蒜”制作技艺,对保护古蓟州文化多样性和丰富蓟州全域旅游文化完整性具有深远意义。

二、穆柯寨的传说故事

蓟州区穿芳峪镇英歌寨村位于蓟州城东30里的浅山区。清初成村,四面环山,村北有一座海拔147孤山——英歌山。小山四周陡峭,易守难攻。北宋年间,穆羽与文武双全的女儿穆桂英在此占山为王,建立山寨,招兵买马,组建义军,杀富济贫,反抗朝廷的反动统治,反抗北国辽邦对内地入侵。后来,宋兵元帅杨六郎被辽国萧太后摆下的天门阵打败,只好派儿子杨宗保去五台山请出家当了和尚的五哥杨延德下山助阵。杨五郎提出要用降龙木更换斧柄才出山助阵。杨六派杨宗保去蓟州英歌山借降龙木。英歌山穆家父女见杨宗保文武双全又一表人才,临阵招亲,然后带着降龙木和数百名兵与杨家将合兵一处,与公爹杨六、五叔公杨五郎一起,大破天门阵,此后宋辽间安定了几十年。穆桂英带领兵离开穆柯寨后,剩下数十名年高体弱的兵卒看守营寨,后来这些人就在当地繁衍生息,搬到山下形成了一个村庄,人们为了纪念穆桂英保国安民的英雄事迹,就将村名称为穆柯寨,也称英歌寨至今。如今在2000多平方米的平山顶的四周,仍有穆桂英所建12高的石墙围成的山寨存在。

穆柯寨的传说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千百年,穆桂英保国安民的爱国精神在当地得到很好的传承。英歌寨人在抗日战争时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青年把参军保家卫国看成第一件大事,在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累计有20多名青年在部队服役。

三、陈家河中幡

蓟州陈家河中幡属于中国北方中幡流派,是集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是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多次参加区、镇、村级文艺演出活动,受到群众深深喜爱,

陈家河中幡一共有四只,表演队成员10余人,上至53岁,下至39岁,均身体康健,技艺高湛。根据表演场地和活动需要,中幡参演分两只、四只不等。中幡主干是一根长一丈八(6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动作有二十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经典动作有风摆荷叶、摘星换斗、脚踢拖塔、二仙传道等,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6余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舞毕后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还要高高抛起,稳稳接住,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轮换作为支撑点。

中幡舞动着一种古老文化,舞动着一种历史传承,艺人的艰辛在这舞动中,美好的生活也在这舞动中。

舞幡已经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环境和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化,耍中幡技艺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四、刘氏木雕技艺

刘氏木雕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技艺起源于师祖刘杏林,人称“木雕刘”。刘杏林专以花鸟为题材,他雕出的叶片与花瓣,中间深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若生,主要以木雕挂屏、立屏最为著名。1961年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刻制的花鸟屏和毛泽东的词挂屏,技艺高超,博得好评。

刘杏林的两个徒弟马光庆及尔士华,均在天津木雕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尔士华作为刘杏林小徒弟主要以大小四扇、立式插屏和横式插屏为主要的创作方向,主要作品如:《松鹤延年》,《牡丹凤凰》等;杨长祥师从尔士华,学习花鸟雕刻,前期也是专注屏风创作,后期不断学习,结合圆雕、微雕等雕刻技法,主要创作具有美好寓意的摆件、手把件、挂件、微雕果核等极具欣赏、收藏价值的作品,通过融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雕刻技艺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技艺特色。他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如麻梨疙瘩、山楂根、梨树根、柏树根等自然形成的独一无二形态,在不破坏自然之美的同时点缀、雕琢创作出世间仅存的孤品,展现自然力量的同时绽放木雕工艺的艺术。近年来,他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连续四年荣获“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银、铜四次奖项,荣获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被天津工艺美术学会授予“天津木雕大师”荣誉称号)。分别受邀参加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大学两所学校举办的国家级培训班,不断提高技艺水平。他同时积极发现并培养感兴趣的青年,促进刘氏木雕技艺的传承发展。

刘氏木雕取材于现实生活,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融入木雕创作作品中,蕴含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是老百姓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生活水平、社会面貌等的真实写照。

五、刘氏石磨元宵制作技艺

蓟州刘氏石磨元宵制作技艺,享誉京津冀豫,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清末古城蓟州刘万全以制作黏食谋生,当时,御膳房面食御厨赵德避难逃至蓟州地区,年轻的刘万全偶然与其结识,由于同是做吃食谋生,刘万全对赵师傅心存仰慕,多次求教,后收留落魄的赵德于家中。赵德有感于刘万全的真诚,把宫廷元宵制作秘方传授给刘万全。刘万全将宫廷元宵制作技艺与本地食材相结合,制作出石磨元宵,并传承至今。

刘氏石磨元宵取材于盘山花岗岩精凿而成的石磨磨制而成的江米粉。盘山花岗岩坚硬耐磨,汇聚地脉灵气,经石磨反复碾压磨出的江米粉,拉长并均匀了江米粉纤维,最大程度地保留江米原有的营养成分。江米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不会像机器制作面粉一样经热受破坏,反而真正将江米的“糯”和“黏”展现得淋漓尽致。石磨元宵馅料采用原产于大山深处的野生山核桃、葵花籽仁、南瓜籽仁、芝麻、山楂等优质食材精心调制而成。刘氏石磨元宵无食用胶、香精、色素等添加成分,保留了原生态营养价值,既可煮食也可炸食。煮食元宵色泽洁白、无生心儿、入口绵软、细腻、黏滑、汤汁四溢、口齿留香;炸食元宵色泽微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皮儿和馅儿比例融洽,品尝时可呈现芝士拉丝效果,连黏不断。

刘氏石磨元宵是天津传统美食,是传统节日礼尚往来的佳品,传承并发展刘氏元宵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回望。

六、“善蛇洞”的传说故事

在距离盘山山门最近处,有座天成寺,旧名“福善寺”,又名“天成福善寺”。天成寺大殿西侧有座佛舍利塔,塔西侧的山腰处,有一处神秘的古洞,人称“善蛇洞”。蓟州的“善蛇洞”有许多文字记载,如清代光绪年间(1902年),蓟州人刘化风(18701942蓟州马伸桥镇北辛庄人),武庠生,好学著书,曾出版《味虚诗草》,有诗咏“善蛇洞”:“五百善蛇七尺长,天成塔下旧潜藏。至今洞口绕云气,无数乱峰围夕阳”。1989年《中国民间文学》(天津卷·蓟县第一册)有王雪松所写《盘山善蛇》,2018413天津《农工商时报》,在“名胜传说”栏目,也曾发表《盘山善蛇洞》一文。盘山“善蛇洞”的传说,主要叙述的是在盘山“舍利塔”下“善蛇洞”窝居的72条善蛇助人行善的故事。是按照蓟州乃至各地传承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反应出人民追求美好、良善的心理,颂扬为民除害的事迹。

七、大稻地村马氏皮影传统手工制皮技艺

大稻地村马氏皮影手工制皮技艺是蓟州区出头岭镇大稻地村村民马瑞全的太爷爷手口相传下来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马氏皮影传统手工制皮技艺较多使用牛皮、驴皮、羊皮、猪皮、狗皮、骆驼皮等,其中牛皮是整个中国市场应用最广的材质。制作手工皮影皮需要炮制缸、刮刀、支撑架、连接绳、磨刀石,刀子等带有薄刃的工具。马氏皮影手工制皮技艺经过选皮、刮皮、去毛、晾晒等多道工序,得到的皮子透亮、薄厚适中。此种制皮方法只能在春、秋两季进行,过程繁杂、脏、累,国内使用此种方法的手工艺人所剩不多,京津地区目前只有马瑞全一家还在坚持着手工制皮。马氏皮影传统手工制皮,皮质均匀、透亮、耐存,比起机器制作的皮影制皮更具柔韧性和收藏价值。按照全国各地客户的不同需求,制作的影皮薄厚不一。用马氏皮影手工制皮雕刻的皮影人通透,挺拔,易着色,易保存,耐腐蚀,不易折断,是机制皮影皮不能媲美的。马瑞全制作的手工皮影皮被北京、河北、上海、陕西、山西、湖北、辽宁、山东、广东、海南等地皮影艺人购买和喜爱。马氏皮影传统手工制皮技艺为继承传统艺术,发扬民间手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八、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

蓟州区出头岭镇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出头岭镇村史》记载:“三屯村民勤劳节俭,心灵手巧,利用当地高粱资源,手工扎制笤帚。三屯笤帚精细美观、结实耐用”。三屯村刨制笤帚的手艺代代传承,旧时几乎家家都会刨笤帚,生产队时期,村里建立笤帚厂,刨制笤帚可以赚“工分”。有民谣曰:“三屯笤帚,好女塔将不扔(lēng,太平庄大火盆。”“三屯的笤帚,李家仓的席。”“小孩未出世,笤帚腹中见。父亲正在刨,母亲哄孩听”。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经过村民的代代传承,制作工艺日益精良,样式繁多,用途甚广。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有所创新,研制笤帚挂饰、炊出钥匙扣等各类小饰品。刨制出的挂饰、钥匙扣精美非常,深受好评。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是民间工艺的一种,融合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老百姓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方式,具有淳朴粗犷的特点,是倾注心血打磨产品的工匠精神。

九、周氏正骨技艺

周氏正骨源于蓟州区下仓镇蒙村,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朝末年,现蓟州区下仓镇蒙村周永顺的父亲周老先生(村民对老先生的尊称,真实名字已无考),在经营中药铺的同时,学习并创立了周氏正骨技艺,当时以脱臼复位、接骨、腰椎病为主。同时用偏方、验方治疗恶疮及骨病。周氏正骨与其他民间传统正骨术所有不同,一是将传统骨科经验与经络理论相结合,治疗时坚持局部与整体治疗的原则,坚持远近结合,循经取穴祛病;二是发挥十指触诊的技艺,不用拍片只用手指触诊诊断骨病;三是传统中医正骨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提升和巩固疗效;四是经过治疗后对病人进行防病未病教育,大大减低复发率。周氏正骨技艺家族传承,几代人均秉持为穷苦百姓义务治疗的祖训,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力。

周氏正骨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也弘扬了中华传统医生们治病救人的传统美德。